辽西物种基因库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的保护区,在辽西风沙干旱地区属于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林区。地处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保护区为华北、长白和蒙古三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三个植物区系的植物均有分布,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北温带成分是组成区系的主体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代表性,荟萃了三个植物区系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的保护区,在辽西风沙干旱地区属于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林区。地处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保护区为华北、长白和蒙古三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三个植物区系的植物均有分布,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北温带成分是组成区系的主体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代表性,荟萃了三个植物区系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
【海棠山的重要性】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科尔沁沙地的南缘,阜新市所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国华、新民三个乡镇境内。距县城18.5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1°47′30″~42°00′00″,东经121°41′15″~121°52′30″。地处医巫闾山山脉北端,属冀北山麓,呈东北—西南走向。境内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青龙山736.7米,其次是海棠山715.4米。有9条季节性河流,东流水三巴拉沟、满土沟等6条河流汇入绕阳河;西流水老虎沟等3条河流汇入大凌河。本区属新华夏系西支巨型隆起带的东缘地带,地表形态介山地与丘陵之间。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
海棠山在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在气候上属于我国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温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在植被上属于我国东部森林区向西部草原区的过渡带上;在农业上位于农牧交错带上,因此,海棠山自然保护区正处在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保护区多年平均降水541.6毫米,气候研究证明,近几十年来,受亚洲中部气候旱化向外扩张的影响,辽宁西部降水量500毫米等值线正由西向东推移到阜新一带,保护区内及附近区域出现较大面积的贝加尔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群落和糙隐子草群落以及黄榆矮林等均印证了气候变化这一事实。
保护区北距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仅有70千米,其东南距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沈阳市120千米。其气候受蒙古高原大陆季风的影响,全年6级以上大风日数71.6天,8级以上扬尘及沙尘暴天气达21天,均发生在三、四月份。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屏障是当之无愧的。
保护区内尚残存着不少400多年的油松,这种油松是抗气候旱化的一个生态型,内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利用这一珍贵的物质资源对辽西北乃至中国西北部的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保护区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兼有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植物。植物区系丰富,由这三大植物区系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具有强大的向外辐射能力,可以使原本收缩的落叶阔叶林面积逐年扩大,以增强其抵御荒漠化向东南部侵移的能力。
海棠山全景
海棠山自然景观以奇形怪石、古松紫柏、幽谷深壑为特色;人文景观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和清静幽雅、宝刹庄严的普安寺为代表。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海棠山自然景观以奇形怪石、古松紫柏、幽谷深壑为特色;人文景观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和清静幽雅、宝刹庄严的普安寺为代表。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保护区为绕阳河和细河的发源地,由于气候旱化的影响,这两条终年有水的河流,如今已变成季节性河流,而绕阳河已成为无尾河消逝在辽河平原的西侧,同时又是大凌河与辽河的分水岭,保护好海棠山的自然植被,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水资源十分贫乏的辽河平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海棠山普安寺措钦大殿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乡境内的海棠山东南山坳中,三面环山,暖河绕寺前平原而过。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章嘉活佛率其徒始建,历经六世活佛,于光绪九年(1883)建成,占地面积4.7万多平方米。它是藏传佛教的古建筑群体。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乡境内的海棠山东南山坳中,三面环山,暖河绕寺前平原而过。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章嘉活佛率其徒始建,历经六世活佛,于光绪九年(1883)建成,占地面积4.7万多平方米。它是藏传佛教的古建筑群体。
【海棠山的生物资源】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有典型代表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地带。是华北、长白、蒙古三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类型多样,兼有三个植物区系种群分布。是北方植物地理分布有机组成部分,为研究森林演替规律,恢复森林植被,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以栎林为主的天然林植被生长得十分繁茂,植被类型丰富多彩,植物种类繁多,荟萃了三个区系维管束植物,隶属于118科534属970种,占全省2200种的44.1%,堪称辽西天然植物园。木本植物178种,占辽宁全省408种的43.6%,草本植物792种。其中有种子植物90科453属844种,苔藓植物18科56属105种。有核桃楸、黄波萝、水曲柳、紫椴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兰科植物有绥草、天 麻、角盘兰、小舌唇兰、二叶舌唇兰、北火烧兰、紫点杓兰、尾瓣舌唇兰等8种。有辽西地区濒于消失的山杨、黑桦、蒙椴、色赤杨、花曲柳、三裂叶绣线菊、东北山梅花、榆叶白鹃梅、五味子、山葡萄等共20余种珍稀树种。华北区系代表种有:油松、侧柏、春榆、小叶朴、花曲柳、小叶鼠李、荆条、酸枣、坚桦、小叶白蜡等;长白区系代表种有水曲柳、黄波萝、糠椴等;蒙古区系代表种有:色木、山杏、山里红、家榆、胡枝子、细叶葱、狭叶柴胡、线叶菊等。还有辽西极罕见的野梨、山葡萄、南蛇藤等。药用、食用植物也较丰富。
海棠山的微生物也是丰富的,有大型真菌29科109种,它们以枯枝落叶层为营养,对枯枝落叶的分解及营养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50多种野生食用药用菌,也是食品、医药工业的原料,并为今后开发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海棠山茂密的植被和摩崖石刻
海棠山的丘陵山地
俯瞰海棠山
三个植物区系成分,交织在一起混生交融的奇特组合,不但为我们展示了绝妙的绿色景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处深入探讨大自然奥秘的基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保护区繁茂的森林植被,也给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和候鸟迁徙、停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辽西的“天然野生动物园”、“动物物种基因库”。具有华北、蒙新、东北三个动物区系相互交汇,互相 渗透的特点,又以东北区占重要地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隶属于21目57种229种的脊椎动物,占全省519种的45.2%,其中哺乳类6目14科34种,两栖类1目3科7种,爬行类1目5科16种,鸟类13目35科172种占辽宁全省鸟类368种的47.3%,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白鹳、黑鹳、金雕、大鸨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大天鹅、雀鹰、蓑羽鹤等19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156种。特别是“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227种鸟,海棠山自然保护区有75种之多,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又是北起俄罗斯,南到印尼,贯穿我国东部的鸟类迁徙南北大通道的重要停歇地。所以保护好海棠山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对辽宁、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作出的国际贡献。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地处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在辽西风沙干旱地区保存完整的天然林植被群落,为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特殊的生态意义,它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保护辽河平原和辽宁工业城市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
海棠山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