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辽西化石群

亚洲的古生物公园

中国的辽西,曾经蕴育了5000年古老华夏文明的“红山文化”,而远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成为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热河生物群”的乐园。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各种鸟类化石及其他动植物化石共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辽西热河生物群分布于包括锦州市、葫芦岛市、阜新市、朝阳市所辖各市县范围。朝阳市境内7个县市区都有化石产出,共涉及29个乡镇,41处化石产地,其中主要产地有:朝阳四合屯化石产地、朝阳上河首化石产地、朝阳市波罗赤化石产地,义县金刚山、阜新大五家子、凌源大王杖子以及宁城道虎沟。

中国的辽西,曾经蕴育了5000年古老华夏文明的“红山文化”,而远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成为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热河生物群”的乐园。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各种鸟类化石及其他动植物化石共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辽西热河生物群分布于包括锦州市、葫芦岛市、阜新市、朝阳市所辖各市县范围。朝阳市境内7个县市区都有化石产出,共涉及29个乡镇,41处化石产地,其中主要产地有:朝阳四合屯化石产地、朝阳上河首化石产地、朝阳市波罗赤化石产地,义县金刚山、阜新大五家子、凌源大王杖子以及宁城道虎沟。

【辽西化石群的发现历程】

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一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入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 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

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三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归途中,当葛利普蜷缩在冰冷的车厢中,随着颠簸的吉普车望着车窗外起伏的小山丘时,他确实没有预料到,事实上他已经翻开了一本精妙绝伦的古生物“百科全书”。

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至此,这个古生物群被正式命名了。此后热河生物群这一名称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地质学文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热河省被撤,其西部划归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划归辽宁省。原热河生物群的经典产地因此落在了今天辽宁省的西部,即辽西地区。

不过,虽然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史很长,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大量保存完整的古鸟类化石、带毛批羽恐龙、原始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不断发现,让热河生物群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辽西化石群

夏日里的辽西农田

辽西化石群

戴氏狼鳍鱼化石

辽西化石群

杜氏孔子鸟化石

狼鳍鱼化石最早是法国神父戴维在18世纪60年代发现的,化石因此而得名。狼鳍鱼是辽西及华北地区常见的脊椎动物化石,是热河生物群的最主要成员。杜氏孔子鸟属孔子鸟目,孔子鸟科,杜氏孔子鸟是目前所得到的保存最完美的中生代鸟类化石。杜氏孔子鸟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关于始祖鸟头骨构造问题得到了解决,即作为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鸟类。

热河生物群生存于距今约1.37亿年开始的中生代早白垩纪,它的分布范围包括现在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以及朝鲜和日本的一部分。其中辽西地区是整个生物群分布的中心,这一地区保存了独特而完整的陆相中生代地层。由于频繁的火山活动,动植物周期性地被火山喷出物与河流、湖泊的沉积物所覆盖,一层层细腻如脂的页岩保存了大量极为精美的化石,并由时间将其“装订”为一本厚重的古生物百科全书,忠实地记载着这些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状况数千万年的演化历史。现代各个主要门类的生物类型在此书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们被“印刷”得极为精美,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罕见的羽毛和其他皮肤衍生物、胃石和胃中的食物。这本“大书”足以让我们读到热河生物群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并借此重构中生代晚期地球陆地生态系统。

【凝固了的飞翔秘密】

1992年2月,《科学》杂志发表了由美国恐龙学家保尔·塞利诺和我国学者饶成刚合作研究的发现于辽西九佛堂组的三塔中国鸟。3月,《科学通报》发表了由周忠和、金帆和张江永研究的来自朝阳波罗赤的燕都华夏鸟。1993年,侯连海和张江永又研究了代表今鸟亚纲进步成员的北山朝阳鸟。此后几年间,波罗赤化石地点又发掘了数十件鸟类标本,成为辽西热河生物群最重要的化石地点之一。

1995年,侯连海、周忠和等相继在《科学通报》和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北票四合屯—尖山沟地区义县组发现 的孔子鸟化石,这一与德国索伦霍芬始祖鸟可以比较的具有许多原始特征的鸟类化石,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角质喙的古鸟类。孔子鸟的重要发现被美国的《发现》杂志评为1995年世界100条科学新闻之一。

1996年后,科学工作者又发现近百件保存精美的鸟类化石,同时,对鸟类化石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侯连海、周忠和及张福成等研究命名了大量新的化石鸟类:四合屯发现的第一件具有现代鸟类进步特征的属于今鸟亚纲的长趾辽宁鸟、最原始的反鸟类步氏始反鸟及孙氏孔子鸟、川州孔子鸟等。侯连海在《中国中生代鸟类》一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辽西和其他地区的中生代鸟类化石。1999年6月,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被认为支持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的重要化石——杜氏孔子鸟。四合屯大量鸟类化石的发现表明,以孔子鸟为代表的鸟类群已具有相当高的分异和辐射。这一化石群的发现,使四合屯及周边地区成为闻名于世的中生代原始鸟类的圣地。

近年来,科学家还在其他地点发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鸟类化石,并进行了研究。比如发现于凌源的娇小辽西鸟,采自朝阳的朝阳长翼鸟,发现于冀北的丰宁原羽鸟等。2000年12月,由张福成和周忠和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丰宁原羽鸟标本,保存了一种从没有被描述过的新的化石羽毛类型,它的根部类似爬行动物鳞片,末端又似典型鸟类的羽毛。这一化石的发现,第一次把爬行动物的鳞片与鸟类的羽毛直接联系起来,为羽毛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在国际古生物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全世界各主要媒体都给予关注和报道。同时,通过对鸟类和恐龙类的古组织学研究,还探讨了鸟类的生理机制和演化特征。

辽西化石群

辽西生物群想象复原图

辽西化石群

狼鳍鱼化石

辽西化石群

北票鲟化石

北票鲟(产地辽宁北票,一亿三千万年前) 为软骨硬鳞鱼类。这种鱼的口下位,有比较圆顿的吻突,颌骨无牙齿,体基本裸露,仅有一行小的侧线鳞,尾全歪型,在辽西地区分布广泛。

北票鲟(产地辽宁北票,一亿三千万年前) 为软骨硬鳞鱼类。这种鱼的口下位,有比较圆顿的吻突,颌骨无牙齿,体基本裸露,仅有一行小的侧线鳞,尾全歪型,在辽西地区分布广泛。

辽西化石群

辽西鳞齿鱼化石

【揭开原始鱼类的生活奥秘】

从20世纪初,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在辽西相继发现大批鱼类化石。20世纪50~60年代,古鱼类学家刘宪亭和周家健等研究了狼鳍鱼和鲟类化石,命名了著名的潘氏北票鲟。

1993年,金帆、周忠和与张江永总结厘定了热河生物群发现的鱼类化石。1994年张江永补充和修订了辽西地区发现的长头狼鳍鱼的一些重要特征,并将其修订为长头吉南鱼,这一研究结果澄清了以前对狼鳍鱼和吉南鱼鉴定上的错误,对狼鳍鱼类群的演化和地层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年,卢立伍在冀北义县组发现了刘氏原白鲟。1995年,金帆等命名了发现于冀北义县组的长背鳍燕鲟,这是冀北—辽西地区发现的第三种鲟类化石。

热河生物群的鱼群包括鲟类的潘氏北票鲟、丰宁北票鲟、刘氏原白鲟和长背鳍燕鲟,弓鳍鱼类的师氏中华弓鳍鱼,骨舌鱼类的中华弓鳍鱼、戴氏狼鳍鱼、德永氏狼鳍鱼、室井氏狼鳍鱼、长头吉南鱼和分类位置不明的罗家峡隆德鱼等。

科学工作者在冀北、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新的化石地点,采集了大量鱼类化石,这无疑将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鱼群组成,为古鱼类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化石材料。

辽西化石群

凌源潜龙化石

辽西化石群

千禧中国鸟龙化石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分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凌源潜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千禧中国鸟龙是一种距今约1亿3000万年的小型兽足类(食肉性)恐龙,它身上的羽毛最初只是为了保持体温。在所有进步的兽足类恐龙中,疾走食肉的奔龙可能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200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千禧中国鸟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分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是长颈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凌源潜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千禧中国鸟龙是一种距今约1亿3000万年的小型兽足类(食肉性)恐龙,它身上的羽毛最初只是为了保持体温。在所有进步的兽足类恐龙中,疾走食肉的奔龙可能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200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千禧中国鸟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

【重现白垩纪陆相生物多样性景观】

除上述发现外,大量生活在陆地、湖泊和天空中的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也多有发现,它们再现了早白垩纪辽西地区陆相生物群的多样性景观。

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中最丰富的一类小型食植性恐龙,已经发现数百个个体。这种主要生活于亚洲陆地环境的早白垩世的恐龙,个体很小,体长约1米,是热河生物群的优势类群之一。另一类小型鸟脚类恐龙发现于陆家屯,被命名为上园热河龙。

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还有一类生活在湖泊中的水生爬行动物——潜龙。1998年,当地农民首先在凌源发现这种化石。这件被命名为凌源潜龙的水生爬行动物,有一个较小的头部,长长的脖子和尾巴,与三叠纪海相的幻龙类有许多相似的特征,这是我国中生代湖泊环境中发现的第一个具有长颈的水生爬行动物。现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潜龙化石,成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类群。

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脊椎动物,这些会飞的爬行动物与恐龙的关系比较近。翼龙主要有两大类群:喙嘴龙类是原始的类群,具有一个长长的尾巴,生活在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翼手龙类属于进步的类群,短尾,一般生活在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目前世界上有三个最著名的翼龙类化石层位:一是以德国索伦霍芬为代表的欧洲晚侏罗世海相地层与始祖鸟层位相同, 主要包括大量的喙嘴龙类和翼手龙类中的一些比较原始的属种;另一个重要的层位就是南美巴西早白垩世的桑塔纳组,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翼手龙类化石;辽西是第三个重要的翼龙层位,目前发现了数十件翼手龙类标本,已经研究的有发现于四合屯的杨氏翼手龙、弯齿树翼龙和秀丽郝氏翼龙。

郝氏翼龙具有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和长颈。长的翼掌骨以及发达的前肢和胸骨等特征,反映该翼龙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擅长飞翔而不适应于陆地行走,前肢倒挂可能为主要的休栖形式,是一类食鱼性动物。郝氏翼龙是亚洲发现的第一个可靠的翼手龙科化石,也是热河生物群中第一个具有完整头骨的翼龙类骨架。郝氏翼龙的发现,使翼手龙科的古地理分布由欧洲和非洲扩展到亚洲,生存时代也由晚侏罗世延续到早白垩世,为研究翼手龙类的进化、古动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的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生物界进化的认识。

辽西化石群

中华鸟龙化石

中华鸟龙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中华鸟龙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辽西化石群

鹦鹉嘴龙化石

辽西化石群

三尾拟蜉蝣化石

辽西化石群

罗氏戈壁兽化石

上一篇:海棠山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