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发祥地
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镇东4千米处,坐落在苏子河南岸的一座横岗上。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冈。其建筑为一城一郭式,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内城周围五里,地势南高北低。赫图阿拉曾作为后金的都城被更名为兴京,它见证了努尔哈赤挥刀称汗、统领八旗、创都建国的辉煌历程,成为女真十二帝统揽华夏版图长达268年的兴起之地。
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镇东4千米处,坐落在苏子河南岸的一座横岗上。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冈。其建筑为一城一郭式,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内城周围五里,地势南高北低。赫图阿拉曾作为后金的都城被更名为兴京,它见证了努尔哈赤挥刀称汗、统领八旗、创都建国的辉煌历程,成为女真十二帝统揽华夏版图长达268年的兴起之地。
【赫图阿拉的兴衰往事】
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确有明白的记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率众从佛阿拉城北迁到羊鼻山的北横岗上,建赫图阿拉城。除《武录》记录外,在《满洲实录》、《康熙重修太祖实录》、《乾隆重修太祖实录》卷三上,均有记载:“上从虎拦哈达南岗,移于祖居苏克苏浒河、加哈河之间,赫图阿喇地,筑城居之。”在羊鼻 山北端的横岗上建一座大城,名曰赫图阿拉霍通,汉译为横岗城。在筑城的过程中“宰牛羊三次,犒赏夫役”。据《盛京通志》所记:“其城周五里,南一门、东二门、北一门。”“筑内城则木石杂筑,高可数丈,阔可容三万众”。地势南高北低,中间低洼,修一口水井,“千军万马吃不净”,保证内城吃水的供应。“乙巳年(1605)三月,于城外复筑大郭,宰牛羊,犒赏夫役五次”。内外城皆土木石杂筑,现只留历史遗迹而已。赫图阿拉城规模不算小,内外城可居3万户,每户5人计,约15万人。内城南门外,专造箭头,北门外专制铠甲。东门外设仓廒,囤积粮草,以供需用。这里交通方便,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皆有路可通,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理想的建都城的所在地。
罕王井
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内城中部,正白旗衙门岗下西南方。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井略呈长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叠压,井内径1.1米,?木直径20~30厘米,井口以四块木板围成长方形。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
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内城中部,正白旗衙门岗下西南方。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井略呈长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叠压,井内径1.1米,?木直径20~30厘米,井口以四块木板围成长方形。为赫图阿拉城内唯一一口水井。
尊号台
这座尊号台上的建筑实际上是仿照沈阳故宫的建筑建造的,这里经过400年的风雨洗礼,原始建筑片瓦不存,为了重新展现当年的雄风,当地于1999年建造了这座建仿古建筑。
这座尊号台上的建筑实际上是仿照沈阳故宫的建筑建造的,这里经过400年的风雨洗礼,原始建筑片瓦不存,为了重新展现当年的雄风,当地于1999年建造了这座建仿古建筑。
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的“大衙门”,俗称金銮殿上尊号,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建元天命。此城的重要意义,在于成了后金政权的都城,为其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努尔哈赤在这里发号施令,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创造一个新政权。努尔哈赤在这里完善了八旗制度,建立一支八旗劲旅。这支劲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统一建州女真的基础上,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一部分“野人女真”,以及一部分汉人、朝鲜人、蒙古人和达斡尔人等,奠定了形成满洲族的基础。在攻取辽沈地区后,统一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地区,为清军进关做了准备。这虽是后话,但与赫图阿拉 城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虽曾一度要移都界藩城,直到天命六年(1621)迁都到辽阳为止,满族统治者也未忘“龙兴之地”。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决定在赫图阿拉城驻守满、蒙、汉八旗兵员;天聪八年(1634)六月,清太宗皇太极封赫图阿拉城为“兴京”。崇德三年(1638),又任命扈什塔为兴京城总管,由他掌管该城的一切事务。从此以后,赫图阿拉城名虽崇荣,被封为京城,但实际上降为一个一般的八旗驻防点。
顺治元年(1644)八月,任命胡世塔为兴京城守尉。顺治十五年(1658)春二月,立兴京显佑宫碑。顺治十六年(1659)秋九月,尊兴京祖陵为永陵,上谕曰:“谕礼部兴京祖陵,乃发祥重地,宜隆显号,以展孝恩,今尊称为永陵。”康熙元年(1662),改奉天昂邦章京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直接管辖兴京城。
康熙二十年(1681)冬十二月,命奉天将军献自兴京通乌剌地图。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兴京城守尉1员,防御、骁骑校各4员。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理事通判厅,专理民事。光绪三年(1877),改城守尉为协领,仍驻于赫图阿拉城。与此同时,改理事通判厅为兴京抚民同知,移驻新兵堡,体现旗民分治。宣统元年(1909),升兴京厅为府。1913年,改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改兴京县为新宾县。县政府在新宾堡,跨苏子河南北,南岸为商业区,北岸为官厅及学校。后来,兴京城改老城村。
1963年,赫图阿拉城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投放资金,进行修缮。由于现代技术高超,新修的宫殿上的彩绘光彩夺目,可以招揽游人,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赫图阿拉古城风貌】
赫图阿拉城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北就是苏子河,城西为加哈河,城南靠羊鼻子山,古城就建在羊鼻子山向北延伸的一块马蹄形台地上,呈东西走向。赫图阿拉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建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是沿台地的走势而筑建的,经实地勘查内城周长约1940米,东西长约510米,南北 宽约460米。东、北、南三面设门。外城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城轮廓近似方形。外城墙因农耕、取土、自然破坏等原因,现今只能辨清城池的轮廓。其中东西长1330米,南北宽1260米,周长约4960米,其他设施已难辨认。
努尔哈赤出生地塔克世故居
塔克世故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的府宅。155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诞生。塔克世故居为典型的明代女真建筑形式,院内及各房舍内的陈设,是具有代表性的女真民居建筑群体。
塔克世故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的府宅。155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诞生。塔克世故居为典型的明代女真建筑形式,院内及各房舍内的陈设,是具有代表性的女真民居建筑群体。
镶黄旗衙门遗址
古城外城城垣遗址
据《筹辽硕画》记载:“城周九里,南三门,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门址现今难已辨认。内城与外城的居民分布情况,《筹辽硕画·东夷努尔哈赤考》记有:“内城居其亲戚,外城居其精悍卒伍,内外见居人家约两万余户”。从实地考察,居民多居内城南部。居民区内分设有八旗旗署衙门,现仍遗存有正白旗衙门和镶黄旗衙门主体建筑。居民区内临近南门的东西大街,是当时的商贾闹市,西端存有当年所建的关帝庙。关帝庙为五间硬山式建筑。商贾街东端原建有城陛庙。是后金政权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平衡战争及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可望达到灵魂超脱的一种手段。在内城北门内,建有昭 忠祠。赫图阿拉城的祠庙是中国古代军事城市建筑史上所常见的,是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在赫图阿拉城北门东南的一处较高土台上,建有努尔哈赤的尊号台。尊号台,又称汗王殿,是努尔哈赤处理国政的地方。据《满文老档》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举行登基庆典,建立大金国,努尔哈赤上尊号为“复育列国英明汗”,建元“天命”。此处至今仍遗有黄土夯筑的土台及残碎建筑饰件。此外,在赫图阿拉外城除驻有八旗军队外,还有铠甲和弓箭制造场。据《筹辽硕画》所载:“北门外铁匠居之,专制铠甲。南门外弓箭人居之,专造弧矢”。外城东的验马府建在紧临内城墙的高阜台地上。重要的粮草仓库“仓廒区”建在内城东门外。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庙宇建在东门东南。
赫图阿拉城是一座规模完整、军事设施完备的军事性城市。城中齐备的军事设施,完善的军事体制,以及依附于军事的农业、手工业和经济文化等,都是女真其他城堡所不能比拟的。
城隍庙遗址
汗王寝宫
汗王寝宫位于汗宫大衙门东侧,四间建筑,东一间是汗王和大妃的寝室,西三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等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满语称为突瓦,其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
汗王寝宫位于汗宫大衙门东侧,四间建筑,东一间是汗王和大妃的寝室,西三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等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满语称为突瓦,其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
地藏寺大雄宝殿
地藏寺堪称大清第一佛寺,是清代辽东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清末毁于日俄战争之兵火,1998年恢复原貌。地藏寺是满族人最早修建的寺院,红火近三百年。每年春天,地藏寺上空成群的喜鹊唧唧喳喳,欢快地唱着歌,很多慕名游览赫图阿拉城的游客都要先前往地藏寺去祈福,以求好运。
地藏寺堪称大清第一佛寺,是清代辽东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清末毁于日俄战争之兵火,1998年恢复原貌。地藏寺是满族人最早修建的寺院,红火近三百年。每年春天,地藏寺上空成群的喜鹊唧唧喳喳,欢快地唱着歌,很多慕名游览赫图阿拉城的游客都要先前往地藏寺去祈福,以求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