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卫城”
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前37年,高句丽始祖朱蒙因败于宫廷之争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里执掌政权,发号施令。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与满族文明的发祥也有了深远的联系。
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前37年,高句丽始祖朱蒙因败于宫廷之争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里执掌政权,发号施令。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与满族文明的发祥也有了深远的联系。
随着高句丽王朝的北迁东移,七百余年来,高句丽山城对东北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城郭建筑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兼及居室,墓葬,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诸国,纷纷效仿,其后,山城建筑又传入日本。中国历史上的渤海、辽、金、后金政权,均有山城建筑,追本溯源,皆起于辽宁桓仁的五女山。
五女山山城主要占据山顶平台和东部山坡,山城主峰海拔821米,西、北、南面 是一二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十八盘”是高句丽时期进出山城的主要道路,沿山谷曲折盘旋。路宽1~1.5米,全长938米,土质路面,外缘砌筑石护坡。如今新修了上山的石阶路和栏杆,是为了体会当年高句丽人的艰辛。
五女山全景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千米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千米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五女山山城被称为东方第一“卫城”。提到卫城,大家会想起雅典卫城和迈锡尼卫城。五女山同样具备卫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庙、宫殿、粮仓、兵营、水源和相对海拔200米高的城墙。五女山山城共设三座门,有城必有门,城以据险,门以通达。南门位于山城东南角,宽约2米,西侧为楔形石铺砌就的城墙垛头。东侧断崖,下临深谷,一条羊肠小道如攀附山岩的古藤,自山顶垂到谷底,山岚雾气间时隐时现,即使千军万马,要想破城,只能沿小道依次而上,南门就成为一处险要关隘。东门砌于两墙之间,仅有豁口,门已无存,依稀遗迹,遍布苔草之间。两门位于主峰西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山崖壁立,门借山势,天然关隘。“十八盘”直通的门道宽3米,尚存有门阶,枢础石,门内左右两个警卫室,门与崖缝隙处以楔形石封堵。三门三势,纯天然,半人工半天然,纯人 工,凭山拒险,在冷兵器时代,门和墙的位势与牢固程度决定了山城的防御能力。
五女山的城垣有两种,一种是天然墙,利用山间陡峭的悬崖或突起的山脊直接作为屏障,分成峭壁墙和脊墙两种。另一种是人工墙采用石材筑成,墙外壁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叠加垒筑,墙内以楔形石错缝叠压,与外墙犬牙交错相互咬合,石与石之间形成巧妙的力学制约关系。楔形石砌就的山城城垣,是五女山最重要的实物遗存,从建筑学、军事学对它进行学术分析是专家学者的业务,一个普通人眼中的的山城城垣,是城依于山的高句丽智慧。
五女山山城地理位置险峻,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日常高句丽王公贵族是很难把这里作为栖身之地的,只能在战乱时作为避难所。而从山顶空间、生活条件和建筑遗址等分析,日常在山上几十人戍守还勉强维持,最多也只能供百余人生活。要在山城维持生活,水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五女山山顶的水源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山城中部偏西侧,一石砌长方形水池名为“天池”,长12米、宽5米、最深处2米,常年积水,是山城最重要的水源。池旁有一小井,池水经过滤进入井 中,供人们取用。另一处叫“饮马湾”,是天然泉眼,位于山城东侧,终年不枯,但水量较少。
山是一座城。一座楔形石与峭壁断岩筑起的山城。朱蒙走了,带着高句丽第一代王的霸业与雄心,五女山顶峰,留下了一个石雕的脚印。一座微微突起地面的土台,寂寞地盘卧在五女台顶峰的中央,残存的六块青石柱础依然固执地站在两千年前的位置上,向后人夸耀着自己的身份。
冬季的五女山
冬季的五女山,万木萧瑟,白雪皑皑,隐藏在树林间的山城残垣,无形中增添了一种历史的苍凉。
冬季的五女山,万木萧瑟,白雪皑皑,隐藏在树林间的山城残垣,无形中增添了一种历史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