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化中的“活化石”】
青海是一个历史久远、地域广阔、人文资源环境独特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迁徙、融合,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了青海高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承载着过去,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活化石”。特别是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神话、史诗、音乐、绘画、刺绣、服饰等艺术和手工技艺及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民俗活动,是青海人文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的富矿区,也是青海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玉树民间素有“东三县的舞,西三县的歌”之说法。其中东三县的“卓舞”历史悠久,最为典型。玉树县“卓舞”主要分布在新寨村和察来村;囊谦县“卓格玛”主要分布在香达镇、白扎乡、吉曲乡;称多县“卓舞”主要分布在白龙镇上庄村、下庄村。其风格粗犷豪放,造型形象传神,韵律优美生动,内涵含蓄隽永。 “卓”...
关于於菟舞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於菟是古羌遗风。因为,古羌人崇拜老虎。尤其是在今天四川、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这些与古羌人有血缘联系的民族崇虎的现象尤甚。甚至,云南楚雄著名的彝族哀劳山跳虎豹习俗与年都乎村跳於菟的文化基因如出一辙。也有人认为於菟舞是随历史的变迁从江南楚地或楚人后裔巴人住地流传而来,在村民祭...
关于安昭舞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有的人认为它是鲁氏太太降王莽时,为了迷惑王莽而跳的一种舞蹈。也有人的认为,跳安昭舞是“土族人民为了礼赞山川神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土乡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等为主要内容,以歌舞的形式抒发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还有人认为,“古时,人们从事群体狩猎生活。围着自己的猎...
河湟社火崇尚民风民情,舞、扭、唱、说、做,一切顺从自然,不刻意编排,不强求文雅。通俗地表情达意,自由地唱念做打。表演追求大众化、平民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内涵丰富,意趣简洁。如旱船、高跷、高台、龙狮、金钱棍、滚灯、四片瓦、八大光棍、拉花姐、拉牦牛、打哈熊、大头罗汉等节目虽然简单,但意趣横生,颇受群众欢迎。由“灯官老...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1000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互助县东沟乡地处祖国西部,境内山峦耸立,江河奔流,湖泊棋布,自然景色雄浑壮丽。数千年来,居住在这里的汉、藏、...
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藏传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风格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就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
湟源排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当地民族贸易的繁荣昌盛,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带到湟源,有力地促进了湟源的经济发展。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这种广告灯箱逐渐发展成了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比如,山西秦天锡商号首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