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海派剪纸 剪刀的暴力美学

中国剪纸艺术源于南北朝,到唐宋之后广为流行。上海剪纸在吸收北方剪纸粗犷朴实、线条奔放的艺术特点之外,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纤细秀丽、线条流畅的特色,形成了构图丰满、线条简练、形态生动、内容丰富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故有“海派剪纸”之名。

【为生活而艺术的剪纸】

生活之与艺术的距离有多近,看看中国的剪纸便知了。

剪刀作为妇女们的传统劳动工具,其首要的使命,当然是为一家老小剪裁布料、制作衣衫。然而,当她们关于剪裁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便不再甘心于仅仅将此手艺施诸布料,于是,简单易得的鲜红色彩纸便变成了她们新的实验对象,在这些纸张上面,她们将自己就生活观察所得的一切美妙之处,以她们手中的剪刀,雕琢成具体的形象。于是,剪纸作为一种创造美的艺术创作活动而产生了,而由其创造的作品,也称为剪纸。

那么,当我们回顾这一过程,便会发现,有几个前提是剪纸艺术之所以会产生且繁荣的必要条件:其一是创作的主体,即一群以家庭所需为主要劳动内容且精于剪裁之道的妇女;其二是创作的工具,即作为日常劳动工具的剪刀;其三是创作的内容,即田舍间一切符合于劳动人群审美 标准的审美对象。这三者由其根源来讲,都是与劳动息息相关的,更扩大化地来讲,它们是紧密地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剪纸较之其他艺术,是一种严格的生活和劳动的艺术。

一支画笔为绘画而制作,一支尺八为音乐而穿凿,它们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而剪纸,却是为生活而艺术的,这便是它的不同之处。

海派剪纸 剪刀的暴力美学

嫦娥奔月剪纸

海派剪纸 剪刀的暴力美学

老年人在上海杨浦区老干部大学五角场镇教学点学习传统剪纸,准备用火红的剪纸装点生活,喜迎新春佳节。

由于剪纸的存在和发展是依附于传统劳动的,而现代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反传统劳动的。所以,当现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剪刀和剪裁技艺的衰退趋势也就成为必然。如今人们的穿着基本上不再是母亲或是妻子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而是直接去店铺或者商场购买成衣。于是,传统的剪刀在家庭内被束之高阁,而妇女们关于剪裁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也就此断绝。而相对于过去的“女主内”的观念,现代生活更加鼓励妇女们走出去,她们进入学校,进入工厂和办公室,在她们拿起笔、操作机器或是处理文件的同时,剪刀便被永远地放下了。往昔那种属于田园的带有深刻民俗色彩烙印的东西,也已经大多不复存在了,由村落、孩童、花鸟、虫鱼等素材所唤起的人们的审美共鸣越来越少,他们的审美注意力正在消退,而且被更加多样化的一系列娱乐形式所占据,比 如影片、电视剧、音乐会、综艺节目等。我们没法断言这些转变是好是坏,但在这一趋势下,剪纸艺术却诚然是岌岌可危的。

海派剪纸 剪刀的暴力美学

王子淦剪纸作品

【海派剪纸的突围之路】

剪纸之分南北,犹同于豆腐脑之分南北,北人爱咸而南人喜甜,南北口味不同而审美情趣不一。

北方的剪纸,受其严谨的民风所约束,其表现内容更倾向于一些手法简单且寓意直接的素材,比如鲜红的“喜”字,或是“连年有余”之类,样式上很少有突破传统的变化,而且,风格上也多墨守奔放粗犷的特点,相对缺乏细腻的情思和艺术的提炼。南方的剪纸,以海派剪纸为代表,则相对要婉约细腻得多,其将大量绣花、绘画的手法及素材运用其中,形成了构图丰满、线条简练、形态生动、内容丰富的艺术特点。

剪纸在上海,又称作“花样”。在19世纪、20世纪,“花样”在上海尤其流行,无论是在风光一时的上流社会,还是在家居陋巷的寻常人家,都十分受欢迎,其创作群体也是普遍的。如今的海派剪纸艺术,在枫林、颛桥分别设有两个传承基地。它们在传承海派剪纸的传统艺术特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画的描摹手法以及外来版画的风格韵味,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手法运用其中,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海派剪纸艺术。在这两个海派剪纸艺术社区中,数以千计的爱好者正在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较从前有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也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海派剪纸 剪刀的暴力美学

王子淦50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其运剪如神,创作时只打腹稿就能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案。他在继承南方剪纸清新、秀丽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北方剪纸粗犷、质朴的特点,经融合消化,逐步形成了简练、纯朴、华美的独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其作品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宾。上海档案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共收藏其作品150余件。

可以说,海派剪纸为中国剪纸这一古老技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从题材种类上来看,其已经完全突破了以往田园风格以及传统审美的窠臼,一些全新的吉祥纹样、自然百态、城市风貌、风物人情、节庆场景等题材被付诸剪刀之下,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群的生活领域和审美情调;从风格上来看,焕然新生的海派剪纸在手法与技艺上较传统有着更大的突破,其将剪纸从一种濒于衰退消亡的艺术发展为一种生机蓬勃的艺术,赋予了其清新大气、舒畅秀丽、结构严谨、色彩明快等一系列新的艺术特点,而这些特点才是与现代生活所吻合的。

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海派剪纸如今已经呈现出了产业化运作的端倪,对于一种艺术来说,商业价值就是它的生命,而审美价值就是它的市场。由这一点来说,海派剪纸艺术做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在过去的近一个多世纪里,海派剪纸之所以能够走向新生,与众多的海派剪纸艺术大师是分不开的。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王子淦与林曦明两位大师。前期的王子淦,作为旧上海时代的民间剪纸艺人,完美地继承与发展了江南剪纸艺术的传统,擅长以惟妙惟肖而情趣盎然的手法刻画各种虫鱼花草、山水人物,极其富有灵性。林曦明稍后于王子淦,他的海派剪纸艺术创作更具有自觉性,坚持以“民族精神、现代意识”为创作指导,其作品因而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特点,而又不乏传统审美情调。王、林之后,又涌现出一批年轻的现代海派剪纸艺术家,如李守白等人,他们的作品十分具有现代艺术的特点,无论创作题材、构图手法,还是色彩运用、风格展示,都饱受人们的称赞。

海派剪纸的突围,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成功在现代生活中寻得出路的一例,其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古今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一种艺术审美价值的变革与延续。

王子淦

王子淦,全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海派剪纸巨匠,生于1920年,江苏南通人,13岁随叔父来到上海,拜街头剪纸艺人武万恒为师,在上海新城隍庙、八仙桥等闹市区街头摆摊卖艺。他的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善于把握表现对象的神态,还擅长于发挥剪纸对称、重复、阴阳相成的特长,所创作的作品极其富有“灵性”,曾被朱镕基总理称赞为“神剪”。

上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