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滚灯传统不独上海有之,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有滚灯,甚至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也有滚灯的民俗。上海滚灯旧以柘林镇最为出名,故有“柘林滚灯”一说,在如今的奉贤区,滚灯又被称为“百灯之首”,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传承着千年的吴越民风,更寄托着沪上百姓的民粹记忆。

【滚灯之舞的渊源】

吴越民俗向来有巫祝的特点,而在如今的长三角地区民俗文化中,也多保留着这样一些传统,滚灯便是其中一例。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奉贤滚灯是流传于江南桥乡奉贤的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在奉贤舞滚灯者多为男子,以单人和双人表演为主,为使其表演更具有观赏性,现在发展演变到由多人群体舞灯,也有女子参加舞灯。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

河海水患频繁的长三角地区,对于水利之神的崇拜尤其虔诚,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灌口二郎神,这从当地诸多供奉二郎真君的城隍庙可以看得出来。对于神明的礼拜,香火固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但是,更多的娱神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或是唱歌,或是跳舞,并将这种歌舞献给神明,祈求他们的祝福,这一类礼神祈福的活动就称作“傩”。在历史记载中,大概自一个多世纪之前,沪上百姓就有戴上面具、舞起滚灯来祭祀灌口二郎神的“傩文化”活动。

自明朝以来,吴越地区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寇的前海阵地,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滚灯活动以新的生命力,而滚灯的娱乐意义,也从原先的娱神走向娱人。大量的政府军队驻扎在沿海地区,地方上也组建了抗击倭寇的民团,这一部分强壮而年轻的军民,其使命在于保障海防、保卫民生,当他们一旦与当地的滚灯传统结合起来,就创造出了一种同时带有军事表演与民间娱乐特点的滚灯活动。相对于以往的滚灯活动,他们的表演更加矫健、多 变,更加彰显力量的美感与团队的协作。至此,滚灯活动被搬上民间街头,成为节庆或祭祀时候的应景活动之一。

据奉贤地方志记载,大概在150多年前,太平军开进沪上之时,奉贤百姓便在街头上跳起滚灯舞欢迎他们。而更早之前的民间传说中,也曾有过地方百姓跳起滚灯舞,以庆祝乾隆皇帝登基的传说。

滚灯

滚灯为汉族民间节日中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其由传统的祭祀礼神表演发展而来,也是显示村坊实力的竞技表演,与舞龙、舞狮相仿,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及江南农村地区。据史料记载,舞滚灯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其诗中曾有“掷烛腾空稳(小球滚灯),推球滚地轻(大球滚灯)”的描述。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上海奉贤区的智障学生表演奉贤传统的滚灯节目。

奉贤滚灯 舞动的民粹记忆

奉贤滚灯曾多次代表上海传统民间艺术参加全国大型活动表演,受到观众和行家的一致好评。

【滚灯舞出欢天喜地】

舞滚灯,在奉贤又叫作“跳滚灯”。过去,滚灯的舞者多为男子,主要以双人及单人表演为主。如今的奉贤滚灯,更具有观赏性,其舞者已经发展为群体参与,除壮年男子外,妇孺老幼也参与其中,好不热闹。

奉贤滚灯采用当地的毛竹片扎制而成,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滚灯的直径有1.2米、1.5米两种,外形为浑圆的圆形,起舞者必为年轻力壮的男子;中型滚灯分为0.7米、0.95米两种,所需舞者的力量仅次于大型滚灯;小型滚灯的尺寸则有0.26米、0.34米、0.45米三种,一般的妇女儿童都可以舞动,其造型也不再拘泥于圆形,而有各种各样的多边形。奉贤滚灯无论大小,都由外球、内球两部分组成,外球是滚灯的形状,而内球则是滚灯的内部发光部分,又称作“内胆”。以内胆所包裹布料颜色的不同,内胆为红色的滚灯称为“文灯”,黑色的称为“武灯”,武灯的舞法更加狂野,而文灯的舞法则相对含蓄。

对于滚灯舞动起来的热闹情形,有清人彭孙贻《轮灯》序文 可以为证:“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滚灯在现代的发展已经臻于完善,糅合进了许多体育及舞蹈动作,共有九套二十七个规定项目。伴着喧天的锣鼓声,白鹤生蛋、饿虎扑食、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鲤鱼卷水草、鹁鸪冲天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表演者上下腾跃,灯火也随之前后翻滚,大有令人眼花缭乱之势。滚灯舞的动作,结合了跳、滚、爬、窜、转、旋、腾、跃、甩等动作形态,其于昏暗中衬托灯火,于人群中狂野起舞,于狂舞中蕴含秩序,于刚健中彰显柔美,可谓欢天喜地、别开生面。

滚灯在奉贤地区的街头游行表演中,有重要的民间地位。一旦舞滚灯的队伍开进闹市,过往路人纷纷让开道路,并津津有味地驻足观看。在这种全民参与的气氛之下,奉贤滚灯发展为“江南一绝”,曾多次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文艺表演中精彩亮相,屡屡获奖。如今,这一古老的灯舞艺术形式,正在这片现代又时尚的土地上,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难忘的民粹记忆】

奉贤滚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滚灯艺人的努力与创新。从吴友根、吴小兵到陈伯民、吴伯明,到沈银章、范志根等人,再到如今,奉贤滚灯经历了四代耍灯艺人的传承,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如同这一艺术形式出自民间一样,这些耍灯艺人也是来自民间的,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中经历过不同的困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民粹艺术的钻研与坚持,因此,他们对奉贤滚灯的奉献是值得纪念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奉贤区及胡桥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奉贤滚灯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它的舞台不再局限于当地,而是大大方方地走了出去,走上了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舞台。至此,奉贤区的各镇都建立自己的滚灯队伍,甚至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业余表演者,每年参与的全国大型文艺演出不下于四五十场,胡桥镇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曾几何时,奉贤滚灯只是一种带有祭祀意味的民俗活动,在那样一段黑白、岑寂的岁月中,它一年一度地上演着,伴随着一代代人的乡土情思,成为一种落满了历史尘埃的民粹记忆,日升日落,潮起潮跌,令人回想起喧闹的锣鼓声和那舞动的明亮的灯火长龙……

如今,这一民粹历经传承与流变,在新时代的人群中焕发出更加积极的生机,它们正以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表达着自身对于这一民粹文化活动的理解与热爱,延续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