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戏剧在上海的独立发展,大致同步于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进程,先有花鼓戏及独角戏等本地传统剧种,20世纪20年代,经历文明戏的改造,分别发展为沪剧和滑稽剧。此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奉贤山歌剧也由本地传统山歌脱胎而来,成为上海第三大剧种。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自1934年曹禺先生的《雷雨》话剧剧本诞生以来,先后被越剧、歌剧、沪剧、黄梅戏、甬剧等戏曲剧种改编轮番上演过,盛演不衰。

【沪剧,由乡野走向大戏舞台】

上海及江、浙地区早期的花鼓戏,是沪剧的雏形,其形成于清朝初期,并在晚清时期发展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滩簧剧种,称为“本滩”。本滩最初的表演形式,是由两位男演员分饰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因此又被称作“对子戏”,其演出规模不大,演员连同乐班也不过四五人。稍后,受大戏影响,本滩的演出规模加大,出现了三位以上的演员,对子戏由此发展为同场戏。本滩剧目取材于农村生活,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进入上海的茶楼、街 头,其角色服饰装扮多为清朝平民服饰,因此又被称作“清装戏”。

19世纪20年代后,受文明戏的影响,本滩采用幕表制,由此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因其剧目内容更加倾向于表现文明生活,剧中角色多穿着西装、旗袍,故又称作“西装旗袍戏”。这一时期的申曲更加注重舞台效果,而且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创作及研究团体,成立了申曲歌剧研究会。抗日战争前,上海本地的申曲演出及创作团体一度有30多个。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由此改称“沪剧”,并走上了一条丰富发展的道路。初期,沪剧受新小说、话剧及西方电影的影响较大,许多剧目由此改编而来,如《家》、《秋海棠》、《上海屋檐下》、《雷雨》、《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1953年,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受样板戏的影响,沪剧团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及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埔怒潮》、《被唾弃的人》等,而沪剧的唱腔、编导、舞美水平,由此得到提升。“文革”后,沪剧迎来暖潮,《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剧目,成为新时期沪剧创作及演出水平的代表性作品。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沪剧《挑山女人》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大观园沪剧表演

在由对子戏至同场戏、由申曲至沪剧的发展过程中,沪剧的伴奏乐器种类以及表演角色也不断扩大。对子戏最初的伴奏乐器,只有一把胡琴、一副竹板、一面小锣而已,后来广泛地将江南丝竹乐器吸收进来,舞台音效气氛更加出色,后期一些西洋乐器也陆续被采用进来。沪剧的演出角色,从最初的上手(男角)和下手(女角),渐渐发展至先阳(生行)、触角 (丑行)、头笄(旦行),但其角色行当始终未能成熟,唱、念、做、打等表演细节也未能臻于完善。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滑稽戏《喜从天降》公演后获得了上海市2008年新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滑稽戏《乌鸦与麻雀》

滑稽戏作为我国江南特有的独具民族色彩的剧种,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乌鸦与麻雀》是由上海滑稽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手改编的一部老上海风情的精品喜剧。

【滑稽戏,嬉笑怒骂成一快】

滑稽戏起源于苏州,而流行于上海。其主要以上海话为表演语言,兼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亦有北方话、粤语等杂入其间,大致形同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

在抗日战争中,上海的传统曲艺“独角戏”,受中外喜剧、闹剧以及地方剧种的影响,而形成新兴的剧种“滑稽戏”。在这一过程中,文明戏的影响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滑稽戏的主要演出角色即来自文明戏的滑稽一行,其最初以说白为主,绝少唱词,后期才渐渐成为一个兼具说唱而注重笑料的剧种。

独角戏的发展,直接来源于戏剧的俳优成分和民间的说唱艺术。风云动荡的清朝末年,江浙地区就出现了一些“说潮报”的艺人,其说唱内容多为新闻时事,而语言风格上多诙谐嬉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自称“小热昏”的梨膏糖小贩杜宝林,他的代表作品被江笑笑整理为《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等,这一时期的独角戏即有了“社会滑稽”之称。受此影响,被称作“独角戏创始人”的王无能最早将这些滑稽段子编入文明戏,并在1927年将独角戏从文明戏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表演形式,代表作品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被人们称作“老牌滑稽”。在此之后,又有刘春山作为“ 潮流滑稽”的代表,其作品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

江笑笑、王无能、刘春山三人,因此被称作“滑稽三大家”,三人之后,独角戏正式问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独角戏蓬勃发展的时代,仅上海一地,独角戏的演出场所就有一百多处,遍布各茶楼、会馆、电台、戏院。进入抗战时期,独角戏艺人的生存环境变得前所未有之艰难,为了存活,这些艺人开始组团演出,形成了一些滑稽剧团,并创作了一大批大型滑稽戏。1942年,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角色人物的滑稽剧正 本大戏《一碗饭》在上海滩成功演出,以剧中对米店老板的讽刺、对下层民众的同情,而深得观众欢迎。此后,独角戏虽然与滑稽戏并存无碍,但嬉笑怒骂的风头已经完全被后者占尽,滑稽戏剧团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滑稽戏在说、唱及动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其中既有民间乡俚曲调也有流派唱腔,演出者多油腔滑调、口舌生花,且善于模仿各地方言,甚至是洋泾浜式的各国外语,表演动作上也一定要极尽夸张耍宝之能事。另外,滑稽戏的表演风格并非只是为滑稽而滑稽,相对于“硬滑稽”,其更主张“肉里噱”的精神。

【奉贤山歌剧,上海的独养女】

奉贤山歌剧,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奉贤乡间山歌发展而来的上海本地剧种,其主要流行于上海的奉贤、金山、南汇等地,与沪剧、滑稽戏并称为“上海三大剧种”,而因其为上海本土所产,又被称作“上海的独养女”。

奉贤及其周边乡间,是上海本地山歌的发源地。早在山歌剧产生之前,奉贤山歌已经发展为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两大体系,其山歌传统浓厚,又被称作“车歌”或是“免心焦”,其即兴创作与表演场合,多为劳动场景和乡间场所,演唱者欣赏者也多以乡民为主。在此氛围之下,20世纪50年代,奉贤山歌在革命宣传需要之下,经由本地演唱者成立“业余宣传队”,将传统山歌加以改编,形成了奉贤山歌剧,并于各地乡间组织传唱。由此,这种具有鲜明的吴语特色且水乡色彩浓厚的曲艺得以正式载入史册,其代表作品有《梅娘与桃郎》、《搭船》、《江姐》、《摸花轿》等。其中,《摸花轿》曾在“大世界”连演100场,唱片行销全国,成为奉贤山歌剧空前绝后的骄傲。

相对于其他传统剧种,奉贤山歌剧更加注重演唱,其唱腔与唱词则来自于民间。因此,奉贤山歌剧最大的发展隐患,在于其民间演唱艺术的衰落与消亡,这对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上海和奉贤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一些文艺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开始拯救这一曲艺。未来,这位“上海的独养女”定会出落得更加漂亮。

上海剧种 喜怒哀乐的非常节奏

奉贤山歌剧来自民间,根植于普通民众之中,虽然没有成为上海地域的大剧种,但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依然是上海艺术百花苑的一朵奇葩。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