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相结合的产物,是江南地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为沪上手工艺品中的奇葩,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家而得名。明崇祯年间《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

【天下无绣不姓顾】

沪上妇女善绣,南汇绣花坡便是一个证明。绣花坡位于如今的新场镇近郊,离千秋桥不过一里地,这一代的妇女自古以来便擅长于刺绣,涌现出了一批刺绣高手,后来的顾绣名手韩希孟即家出绣花坡。对此,曾有明代《竹枝词》云:“一钩新月制香罗,姊妹相携绮陌过。怪底踏青鞋样巧,阿侬家住绣花坡。”然而,绣花坡的刺绣并没有持续地风光下去,相反,它从这里走向了一个瑰丽的转折,并在另一座园子里达到了它的巅峰。这座园子便是露香园,这个巅峰便是顾绣。

露香园的第一任主人,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顾名世。这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士大夫,曾在宫廷中担任宝物总管的职务,晚年退居于上海。在他的影响下,顾家女眷多酷爱艺术,有较高的书画造诣。她们将松江书画派风格与“闺阁绣”手法相结合,以脱俗高雅的宋元名画为蓝本,开创了“顾绣”这一女红艺术先河。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松江顾绣艺术的代表人物、如今92岁的戴明教老人现存的顾绣艺术代表作品。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松江顾绣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传人朱庆华的作品《群鱼戏藻图》。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顾绣艺术的代表人物、现龄92岁的戴明教老人,20世纪70年代创作顾绣时的照片(图右)。

顾绣名手中,最早开始这一手工艺术创作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在其带动之下,顾家女眷的“画绣”创作进入一个迸发期,其中,成就最高、存世作品最多的,当属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这位出自绣花坡的女子不但擅长于刺绣,更精通丹青之道,经她创造性的发挥之后,顾绣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名声大噪。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保留有署名“韩希孟”或“韩媛”的仿宋元名画顾绣作品十余帧,其所创作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作品,艺术成就直逼画作原品。

对于韩氏顾绣作品,松江画派大家董其昌十分景仰,将其人与画圣吴道子并提为“针圣”,并不吝美词地称赞道:“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

顾绣传承至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渐渐走出了露香园。其时,因家道中落的原因,得缪、韩真传的顾玉兰不得不开帐 授徒,将这一家传秘技散播于外姓。这吸引了四邻乡女前来学习,并扩散成为一定的产业规模,一时间,达官显贵、巨商富贾莫不争相市购顾绣作品,以至于“百里之地,遂无寒女”,而“天下之绣,无不姓顾”。这一变故,固然是顾氏家族的不幸,但从其结果来看,却极大丰富了顾绣的发展,并将其名望推上了一个顶峰。

当时的顾绣作品,可谓绝对是奢侈私品,而这种奢侈,是以其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及其作品昂贵的时间成本为代价的。正是由于这种奢侈又稀缺的特点,顾绣在清朝末期渐渐衰落了下去,而它的创作技法以及艺术营养,则为苏、粤、湘、蜀四大名绣所吸收。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清·露香园顾绣《群仙祝寿图》

198厘米×113厘米

【彩丝绣成笔墨意】

顾绣,又被称作“画绣”,相对于单纯的绣艺来说,其创作技巧与理念更接近于画作,所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也更像是画作,甚至在画面精细以及色彩明快程度上,较宋元名画真迹更加精美。顾绣的艺术特色,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摹绣古代名画为主,着意追求笔情墨趣,富有浓厚的中国画典雅风格。因而,顾绣也成为文人画在针刺艺术上的延伸,其刺绣技法大有独到之处。

首先,顾绣是一种“画”与“绣”相结合的绣艺。其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作品为蓝本,画面视表现需要采用或绣或绘手法,这是它的一大特色。以《群仙祝寿图轴》为例,画中人物所穿着的锦纹衣裳,采用的是先绘后绣的手法,人物面部则是先绣后绘,而至于缥缈于画面中人物身旁的云雾,则直接以画笔着色上去,并不借助绣丝。这种局部手法的不同运用,是建立在创作者对于原作品的领悟,以及对于画面表达技巧的精通基础上的,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造诣。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顾绣 源自明朝的奢侈私品

BCD明·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图册

每开纵30.3厘米,横23.9厘米

其次,较之四大名绣,顾绣的针法更加多变。正如国画的笔法有“十八描”等,顾绣也有齐针、散针、铺针、滚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以如此纷繁的针法,加之以极其纤细的丝线,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画面层次感和细腻感十足。正因如此,顾绣的创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一帧作品前后要花费数月才能完成。

再次,大胆使用中间色,也是顾绣的一大特点。在明代之前,绣艺作品多使用正色,其色彩对比感过于强烈,而缺乏一定的画面层次过渡。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顾绣突破性地使用了中间色彩线,并针对原画中色泽的老嫩、浓淡、深浅等差异,进行了大胆的补色和套色,使得其绣艺作品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度。

由于其技艺要求太高,顾绣在清末民初没落下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也曾开办过一些顾绣工厂,但都因为急功近利而使得产品流于粗制滥造,最终倒闭下去。目前,公认的顾绣第一传人当属年已耄耋的戴明教老人,其于1977年创作的《红蓼水禽图》,是新中国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顾绣作品,另外,她还创作了部分顾绣针法专著,并带出了一批弟子。2006年5月,上海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6月,戴明教被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名单。

如今,有着400年历史的顾绣在渐行渐远之后,又娉娉婷婷地向我们走来,一如那位家住绣花坡名叫韩媛的心灵手巧的绣女,从松江画派的古典风韵中,从宋元名家的儒雅情思里,深情款款地向这个时代走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