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顾名思义,“道教音乐”就是为配合道教的斋醮活动而创作和演奏的音乐,因此又被称作“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上海作为道教活动盛行之地,不仅有民间的强大基础,更有白云观、崇真道院、城隍庙、集仙宫、清源殿、八大王祠等一大批知名道观,道教音乐亦由此得到特别发展。

【上海道教音乐的流变】

如佛教之有梵呗,基督教之有灵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也有与之相应的音乐形式,即道教音乐。

追溯上去,道教音乐的产生源自春秋时期的巫舞乐,人们在进行巫祝活动的同时,载歌载舞,以达到请神和娱神的目的,其音乐氛围相对诡异而充满神秘色彩。唐宋时期,道教以统治者大力推崇的缘故而得到广泛发展,而与此同时,受益于中国诗歌和音乐的发展,道教音乐也由此得到长足进步。此后,经历明清两代,道教音乐形成了具有鲜明宗教色彩和独特表演特点的艺术风格。其中,上海地区的道教音乐可以作为一个代表。

上海作为道教活动兴盛、民间音乐发达的一个地区,其道教音乐可以分作三个流派:一为源于嘉定镇北乡的“嘉定派”;一为源于南翔、封浜、马陆、黄渡等乡的“南翔派”;一为源自市区长征、桃浦、江桥等乡的“上海派”。这三个流派的道班,以各地风俗、方言以及受外来音乐形式的影响不同,在道曲唱腔、演奏技巧、曲调运用上,各具特色而风格各异,其中,尤以“上海派”与“嘉定派”的差异最为显著。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独特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如入缥缈之境。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泰山道教音乐以《全真正韵》为主,后来也吸收当地民歌及戏曲音调,独具地方特色。乐器主要有:笙、管、箫、云锣、小吊钟、磬、大鼓、笛、二胡、铛、镲、木鱼、铃等。泰山岱庙珍藏有《玉音仙范》道乐谱,此谱很可能是宫廷祭祀泰山所用的专门音乐,一般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过门等。此图为山东泰山岱庙道教音乐演出。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江苏无锡道教音乐深受苏南十番锣鼓、江南丝竹、吴歌、昆曲、滩簧、小调等民间音乐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图为江苏无锡水仙道院无锡道教音乐表演。

“上海派”道教音乐的产生和流行地域,相对更加接近于市区,因此受市区道派的影响也更大,其在法事仪式、演唱风格、曲调运用、声部安排方面,有着不同于他地的特点,相对更趋于迎合上海市民的欣赏口味,在音乐细节的处理上,也更加细腻,唱词也相对儒雅驯化得多。与此同时,“嘉定派”道教音乐,则在保留了全真派特点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一些京昆剧种、曲艺音乐、江南丝竹、地方民歌的艺术营养,从而更加具有农村音乐的艺术特点,以活泼、清丽、柔和、婉转等见长,完全不同于江西龙虎山地区那种粗犷、高亢又豪放的道教音乐风格。

道教音乐的演奏群体虽然可以是来自于一般民众的道班,但其创作群体,却多为德高望重的道人。上海以其浓郁的道教信仰氛围,良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道教名士,如朱润福、金鸣皋、周荣寿、徐林舟等人,正是这些身在道中、心怀音乐的高人,推动了上海道教音乐的不断发展。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湖州的道教音乐久负盛名,历代又不断地丰富发展,它吸收民间传统音乐,特别是昆曲、江南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民歌小调的精华,把道教音乐的经韵乐章与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道乐韵味和民间音乐特色的宗教音乐。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即道教在斋醮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于2008年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全国各地的道教圣地中都有流传,且曲目和演奏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名曲包括《蓬莱仙韵净天地神咒》、《南清宫》、《玉皇赞》、《二郎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三清胜境》、《仙家乐》、《白鹤飞》、《鸿雁赞》等。

【和阴阳而悦神灵】

道教音乐,作为道教信仰由内涵而至外延的一种宣教工具,自然要以道教的文化内核作为支撑,具体表现为,道教音乐附属于各种道教斋醮科仪活动。

在道教斋醮活动中,请人做道场的主人被称为“斋主”,根据斋主所需要祈祷的事项的不同,斋醮仪式也有所不同,而每一种仪式都有其相应的科仪音乐。根据其内容属性,道教音乐的科仪可以分为四种:其一,是日常修持所用的“课颂音乐”;其二,是用于祈福谢恩、祛病消灾的“清微延生音乐”;其三,是 用于摄招亡魂、超度施食的“功德超度音乐”;其四,是用于向神明忏悔己罪的“经忏音乐”。四种科仪音乐各有分工,而斋主的一切诉求都可以分别借此得以满足。

与其他音乐形式丝、竹、肉相结合的特点相同,道教音乐也分作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即表演者所颂唱的音乐,其可以分为“赞”、“偈”、“步虚”、“韵”、“韵腔”等部分,这些统称作“经韵音乐”,其演唱形式则丰富多样,有吟唱、咏唱、独唱、领唱、轮唱、合唱等诸多形式。道教音乐的器乐,则指由道场上的乐器和法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其按照“曲牌”、“牌子”等固定曲目演奏,因此又被称作“曲牌音乐”,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两种。在两者之中,“经韵音乐”是道教音乐的主要构成部分,贯穿于斋醮活动的始终,而这也与道教音乐“乐以载道”的宗旨是分不开的。

道教音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采用笛子、箫、二胡、三弦、琵琶等丝竹类乐器,配合钟、鼓、铛、镲等打击乐器,称为“细乐”;一种则采用唢呐、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板鼓等高音量、大分贝的乐器进行合奏,称为“粗乐”。这两种表演形式,结合斋醮活动进行到不同程度,而灵活地加以选用和突出。例如,在施法者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时,则需要借助于喧动的锣鼓之声,以暗示神之将至;在施法者魂游四方、与神沟通时,则需要丝竹嘤嘤、余音绕梁的演奏气氛,以衬托其场面之神圣与神秘。“细乐”和“粗乐”有不同的代表曲目,前者有《迎仙客》、《玉芙蓉》等,后者有《大开门》、《将军令》等。

与中国的传统戏曲相仿,道教音乐以道场作为舞台背景,以斋醮活动作为起伏跌宕的剧情,将各路神灵和妖魔鬼怪分别当作正派和反派角色,同样堪称是一台精彩的大戏。因此,过去上海的百姓对于看道人做道场,有着不亚于去戏园子看戏、去剧院看电影的热情,而这也是道教音乐之所以盛行不衰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这样,在宗教信仰趋于式微的当下,道教音乐“和阴阳而悦神灵”的宗教使命也随之弱化,其娱乐功能却在不断增强,而这也将成为支持道教音乐发展下去的一大动力——毕竟,一切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主体都只有一个,即群众。

道教音乐 和阴阳而悦神灵

上海城隍庙道乐团表演上海道教音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