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所创制的鲁庵印泥,是印泥中的上乘之作,即便与西泠、潜泉等印泥名品相比,其钤印效果也更胜一筹,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展示中的各种油料
【“印痴”商人张鲁庵】
生于1901年、卒于1962年的张鲁庵,是浙江慈溪人士,原名张锡诚,又名咀英,字炎夫,又字鲁庵,号幼蕉,其斋名望云草堂、春在堂。张鲁庵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也是享誉沪浙的篆刻名家,他在印章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且精于名家印章鉴赏及收藏。
张鲁庵其人最大的贡献,在于创制了“鲁庵印泥”,这种秘制的高质量印泥在书画篆刻界受到广泛欢迎。彼时,北平城内也有一个印泥制作高手,叫作徐正庵,两人因此 并称为“南张北徐”。作为篆刻家和收藏家而闻名的张鲁庵,其本业却是生意人。新中国成立前,他是杭州私营“张同泰药店”的老板,生意不仅遍满杭州城,而且还在上海南京路的哈同大楼开有一间“益元参店”。张鲁庵将药店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将篆刻作为自己的爱好,生意人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一方面,药店经营所得为他开销巨大的艺术收藏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他的艺术爱好又为药店经营增添了儒雅之气。
张鲁庵于1939年开始治印,最初受业于篆刻大家赵叔孺,后学习西泠诸家,最终以邓完白为依归。其现存于世的作品,原创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鲁庵印选》、《鲁庵印谱》等集,编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松窗遗印》等集。张鲁庵之于篆刻和印章学,最为当时和后世之人所称道的,是他的收藏热情。遇到自己倾心的印谱、印章以及印学著作,他便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下来,对于这一点,连他的老师赵叔孺也自愧弗如,赞其“堪称国中第一”。
符骥良书法作品
吴朴堂、张鲁庵(三方)
张鲁庵篆刻闲章
【一生收藏捐与西泠】
1959年,西泠印社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金石书画大展时,社中元老王树勋、韩登安等人赶赴上海筹借展品,当时所走访的第一人就是张鲁庵。
为此,张鲁庵亲自护送藏品到杭州参展。当时,他目睹印社同仁精神之热忱,态度之真诚,多次表示愿将一生珍藏全部捐与西泠印社,期望这些藏品能够集中保存下去。1962年4月18日,张鲁庵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再次重申自己的诺言,嘱咐家属一定要将自己的收藏作品捐给西泠印社。为此,西泠印社韩登安、郑荣根等人亲自登门致谢,令张鲁庵的遗孀叶宝琴及儿子张永敏异常感动,捐献工作经高式熊、柴子英等人牵线协助,于同年10月完成。
经清点,这些藏品共包括历代印谱433部2000册,名贵印章1525方,其中,印谱有:明代版33种、雍正版3种、顺治版1种、康熙版11种、乾隆版59种、嘉庆版25种、道光版38种、咸丰版12种、同治版14种、光绪版74种、宣统版7种、民国版98种、新中国成立后版7种、日本明治版5种、未记年代的48种;以及张鲁庵自拓印谱10种;印章有:秦汉官私铜印300余方、明清以来各家刻印1200余方,其中西泠八家刻印240余方,邓石如刻印2方。这些作品中,不乏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知名文人画家的刻印。
这些藏品经过国家文物机关鉴定,共有一级文物68件,包括印谱37部、印章31方;二级、三级文物1456件,包括印谱347部、印章1109方。这是西泠印社自创社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私人捐赠,为此,印社专门开设“望云草堂”对之进行收藏展览,同时,也表达对于张鲁庵先生的纪念与感谢。
【鲁庵印泥传后世】
张鲁庵谢世之后,鲁庵印泥并没有因此失传,相反,它在鲁庵印泥的第二代传人高式熊、符骥良等人手中,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使用效果更佳。
符骥良,生于1926年,卒于2011年,江苏江阴人。20世纪50年代,张鲁庵担任 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秘书长期间,符骥良曾经做过他的助理。当时,全国各地书画家纷纷向张鲁庵索求印泥,先生以体弱不胜的缘故,便将鲁庵印泥的制作秘法教给符骥良,由他代劳制作。于是,符骥良便在不知不觉中接过了鲁庵印泥的衣钵,并于传统的制作技法有所改进。张鲁庵之后,很多书画名家都转而向符骥良先生索求印泥,“符制鲁庵印泥”由此出名。“文革”期间,张大千曾特别委托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向符骥良求讨印泥,上海市博物馆复制了一批宋元时代的绢本画作,试了多种印泥却难以落印,最终得符骥良先生制作了四两印泥才解决问题,这些都成为符制鲁庵印泥的佳话。
2008年6月,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张鲁庵被指定为第一代传人,高式熊、符骥良被指定为第二代传人,稍后,符骥良之子符海贤被指定为第三代传人。2012年7月,在上海首届“非遗”精品拍卖会上,符骥良之子符海贤携其父早年制作的三盒印泥参加拍卖,最终分别拍出了2万元、3万元和4.5万元的高价,成为全场最大的黑马,其单价高达300元/克。不过,这不足为奇,因为鲁庵印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有过“一两黄金一两泥”的行市。
历久弥新,可谓是鲁庵印泥的最大特点。然而,这一传统技艺本身的传承与发展,更与这红彤彤的印泥相似,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其印痕却永远不曾褪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鲁庵印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
寿山石巨来款鲁庵印泥章
鲁庵印泥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鲁庵印泥有一系列特点:其一,随时间愈久,色泽愈沉静古雅,印文质感均匀洁净,着色力、遮盖力、黏结力高强;其二,可以在任意室温中使用,且上石落印干净,钤盖得心应手;其三,不用任何添加物,泥质纯净且富有弹性,色似红缎,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其四,有特定的配方与特定的制作技艺;其五,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其六,具有明确的传承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