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上海的早晨,因为有了“纷繁精致”的早餐而显得格外精彩,有乍听名字就想一探究竟的“四大金刚”、“老虎脚爪”,也有无论南北都熟知不过的小笼包、生煎包。上海人吃饭历来讲究菜点结合,每天早上,各式各样的小点换着法儿吃,让你充分感觉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百年小食,南翔小笼】

小笼包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靖康之变”以后由北宋皇室带入江南,当时的名字叫“灌浆馒头”,后经流传改进逐渐定型。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灌汤包,南方则有小笼包,常州小笼包味鲜,无锡小笼包味甜。而享誉中外的上海南翔镇小笼包可以说是近代小笼包的鼻祖。南翔小笼包是由上海南翔镇日华轩老板黄明贤在清同治十年(1871)首创的,原名小笼大肉馒头,又称南翔大馒头,小巧玲珑的小笼包被称为大馒头,反映了创造者的奇思妙想,更使食客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产生食趣,尽管这种包子和馒头混称的情况会让地道的北方人觉得有些别扭。最初的南翔小笼包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做皮,用手工剁成的猪腿精肉做馅儿,肉馅里还加上肉皮冻,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一经面世就受到了食客的青睐,成为一款老少 咸宜的小吃。光绪二十六年(1900),黄家的后代姻亲在上海城隍庙开设了长兴楼售卖小笼馒头,据说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上海南翔馒头店的前身。

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南翔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阳光映衬下略显晶莹透黄,咬下一口,蘸上香醋,或就着姜丝,配上一碗蛋丝汤,细细品味,品味上海传统的饮食文化,品味这种简单的闲情。南翔小笼包凭借着它常变常新中始终如一的原汁原味、自然淳朴,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和欢迎,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上海滩的早点“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也成了人们喜欢的夜宵,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可见它们已经超过了早餐本身的意义,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味道的回忆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粢饭糕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南翔小笼包

【四大金刚】

说到上海滩的早点,上海人对“四大金刚”的执着程度可谓由来已久,远远超过了早餐本身的意义,而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味道的回忆。

四大金刚,名头起得吓人,其内容不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而已。吃惯了豆浆加油条的北方人或许会对其中的粢饭有点陌生。传统的粢饭是以糯米掺和粳米,用冷水浸泡,沥干后蒸熟,吃时中间包裹油条,早先的吃法是在里面加点糖,现在则衍生出加咸菜、辣椒、肉松、火腿肠等配料,形状也由从前的圆球状渐变为类似寿司卷的长条形。正如油条配豆浆一样,大多数上海人也不会同时买齐四大金刚开吃,基本是前三者中的一款搭配豆浆。走在上海街头,早点摊儿的必备品种一定是四大金刚,据说以油条最受欢迎,往往最先售完,所以想吃油条还需赶早。

说到上海早点,还有一样是一定要提 的,那就是粢饭糕。粢饭?粢饭糕?不明就里的外地人一定以为我们在玩文字游戏了。其实说白了,粢饭糕是其他南方地区说的炸糍粑。油炸后外层金黄,内层为雪白的软糯粢饭,咬起来松脆喷香,口味可咸可甜。现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位列四大金刚中的应是粢饭糕而非粢饭团。做粢饭糕的早点摊儿往往和制作工艺相通的油条摊儿并存。除了路边摊点外,越来越多的餐馆也将粢饭糕列为餐前点心,加工得定然比早点摊儿精致百倍,卖得也是相当贵了。在平常百姓的生活中,粢饭糕的制作和食用则更加经济、简约。聪明的上海主妇往往用家中的隔夜饭做,不仅解决了家里人的早点,还“环保”地消耗了剩饭,一举两得。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小杨生煎店

【生煎】

生煎是上海人都熟悉的著名小吃。名字起得有些令人费解,不妨来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做成的。一口庞大的圆底平锅,锅底放油,将多个包子摆放在内加热,其间要喷若干次水,每隔三五分钟还要翻转几圈,当看到伙计洒上葱花和芝麻时,生煎便完成了。做好的生煎底部金黄,外面香脆,内里松软,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香。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已经明白何为生煎了。不过,上海人可能会把做生煎的半成品称作生煎馒头。是馒头是包子,留待品者评判。

在上海,有很多著名的生煎,像号称上海生煎大王的丰裕生煎,历史悠久,分店开遍上海。像占了半条吴江路的小杨生煎,个个摊位一字排开,底焦、汤多、个大儿的生煎一出锅就被一抢而光。像同样历史久远的友联生煎,口味日新,有蟹粉生煎、咸蛋黄生煎、干贝生煎,可谓上海滩名堂最多的生煎店。还有讲究口味的致真酒家,每一道菜都有一堆来龙去脉,连生煎这样的家常小吃也很考究,好吃又好看,是上海生煎地图中的秘籍。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上海小杨生煎紧张而有序的生煎制作班组

上海早餐 寻找上海的味道

王家沙聘请71岁高龄的丁师傅指导新手制作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是一种形似老虎爪子的甜饼,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揉搓成圆形,然后在面团上分切三刀,底部不切断,做成“爪子”的模样,再放入烤炉烘烤约20分钟,吃起来外脆内软,带甜味。

关于这一传统小食的制作,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电器发明之前,店家在每天早上的早点生意热卖结束之后,就要封炉子,好节约煤球。但为了利用炉里尚存的余火余温,师傅就把做大饼剩余的面团摘成小块,先贴在炉膛里,再封炉口。因为炉内余温有限,所以面团体积不能太大,又因为面团太小,不容易粘在炉壁上,师傅的五个手指就特别使劲,于是粘的同时就在它背面留下了手指的形状。这才是“老虎脚爪”这一名称的真正来源。这样,一直烘到下午三四点钟店家开始准备做晚饭生意,才重新开炉,经过五六小时的微火烘焙,这“老虎脚爪”便散发出特别的香味。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饼炉子改为电炉,“老虎脚爪”的制作效率虽得以提高,但是口味却不比原先,便日渐式微。要想尝到真正的香甜口味,最初还能在小弄堂、老城厢觅到,现在已基本绝迹。

据地道的上海人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老虎脚爪”不复昔日的正宗滋味,这一款上海传统点心面临消失。这听起来不免让人心生怜惜。

上海的早晨是忙碌的,上海的早餐却是慢调的,寻味上海就从早餐开始,享受各种精致的早点,不追求奢华、不追求时尚,只为了找寻儿时的味道!

蟹壳黄

“蟹壳黄”也是上海人大爱的名点之一,可谓久负盛名,早期上海许多茶楼的门口都立有酒桶式的烤炉,就是专门烤制这种酥饼的。曾几何时,忙碌的早晨过后,点两个“蟹壳黄”可是上海小资生活的象征。它是用发酵面粉制成扁圆形小饼,外面沾一层芝麻,然后贴在烘炉壁上烘烤。出炉的饼颜色金黄,皮酥香脆,因形圆色黄酷似煮熟的蟹壳,故而得名“蟹壳黄”。蟹壳黄的内馅儿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品种,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

上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