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两河谁清谁浊的争论由来已久,几千年来对此众说纷纭。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样一句诗,因为有人认为在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
秦汉两朝先后向泾河流域大举迁徙移民。泾河流域受人口增多、农耕扩大的影响,河水的流沙量开始增大。《汉书》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这段时间的迁徙,使得渭河流域原有的林地得到保护,人口增长减慢,数百年间一直是“泾浊渭清”。
南北朝时期,“五胡”入侵之初,泾河流域的居民为躲避战乱,早早迁徙离散。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看中的是中原繁华的都市和富饶的耕地,而不是泾河的草原;加之泾河流域战略位置对中原影响不大,也逐渐被征服者看淡,泾河流域一时恢复到“草原时代”,水质变清。但是中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度成为十六国交替争战的沙场。而渭水流域东临中原,西接汉中,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成为立国安邦的首选之地,几经军阀的朝代更替,历史又将两条河的水质变回“泾清渭浊”。
南北朝末年,高欢父子建立的北齐王朝和宇文泰父子开国的北周王朝在中原大地东西割据,连年征战不休。为了扩军备战,两个王朝分别在远离战乱多年的泾河流域广设州郡,垦荒种地,供给军需,从此泾水与渭水一起混浊了一段时间。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潼关以西大规模征募军士,守卫西部的军队纷纷东调,关西地区守备空虚,使得吐蕃王朝有了可趁之机。在安史之乱的的七个年头,吐蕃屡次进犯,占领了陕西凤翔以 西、邻州以北的十几个州,甚至后来攻陷长安。而位于渭河流域的居民饱受吐蕃袭扰,青壮年又征发向东平乱,人口明显锐减,耕地缩小,使渭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间接地得到保护,渭河终于转清,又形成了“泾浊渭清”。
从五代历朝君王到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多次西征,力图收复西川(四川西部的一部分),但都面临着蜀道艰难、国力贫瘠的现实。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辎重,当数位于渭水的大片森林,这是当时最好的战争物资。从政治地缘学角度说渭水又邻近汉中,通过砍伐渭水林木,既可满足战争的需要,也可缩短物资运输路程,由此渭河流域便遭遇灭顶之灾,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木材充作军用,水土流失严重,水质变浑。而泾河流域的发源地六盘山,兴起了一个党项族王朝——西夏。公元982~1127年,西夏为立国拓疆,频频举兵攻宋;宋为遏制西夏扩张,屡次兴兵出击,双方断断续续展开了近百年的战争,使得泾河流域居民为躲避战争,纷纷内迁,当地的自然环境才免于人为破坏,泾河又靠战乱纷争而躲过一劫,水质变清,时代又回到“泾清渭浊”。
2009年,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对泾河的测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泾河平均含沙量为220千克每立方米,其中汛期平均含沙量268千克每立方米;在泾河未汇流之前,渭河平均含沙量27.4千克每立方米,汛期平均含沙量40.1千克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汛期泾浊渭清,但是渭河平均含沙量已经达到了40千克每立方米,渭河含沙量达到10千克每立方米时,水色便呈赤黄色,泾渭已经不再分明。枯水季节的非汛期,泾河、渭河平均含沙量分别为5.75、10.1千克每立方米。非汛期渭河的含沙量稍微偏大一些,由于非汛期渭河水量是泾河的6.22倍,因此含沙量较小的泾河注入水量和含沙量较大的渭河,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昔日“渭水东流依秦岭,泾渭分明映落日”的美好画卷已经悄悄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咸阳附近的渭河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