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佛庙之祖
一座埋在地下的千年地宫,被人们意外发现,引得扶风法门寺名声大噪。寺中的佛指舍利和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陕西继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这被誉为“关中佛庙之祖”的法门寺中,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又究竟还有多少不被人知的往事飘扬在风尘之中?
一座埋在地下的千年地宫,被人们意外发现,引得扶风法门寺名声大噪。寺中的佛指舍利和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陕西继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这被誉为“关中佛庙之祖”的法门寺中,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又究竟还有多少不被人知的往事飘扬在风尘之中?
【开示佛骨,影响深远】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以北的法门镇,始建于北魏时期,如今尚存的千佛残碑就是最好的见证。北魏时期,扶风法门寺被称为“阿育王寺”,隋朝时又被改为道场,寺名改为“成宝寺”。唐朝是它的全盛时期,李渊赐名为“法门寺”,并将其推崇至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曾先后举行过七次开塔拜祭佛骨的盛大活动。随着法门寺地位的提升,它也被修建得越来越华丽,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24个院落,寺僧则发展到5000多人,成为关中规模最大的寺庙院落,对唐朝的佛教、政治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贞观五年,唐太宗第一次对民众开示佛骨,这次佛祖舍利的重现,当时顿时掀起了一股崇佛的热潮。后来,唐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中供奉,这次也是迎佛骨最长的一次,其规模之大震惊全国,供奉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史料记载武则天“为舍利造金棺银 ,数有九重”。
公元873年,唐朝最后一次迎佛骨,其迎接仪式甚为隆重,梵诵之声,沸天盈地,歌舞琴弦,如水如潮。唐懿宗亲自朝佛骨顶礼膜拜,迎接其入道场内,道场里所设的金花帐以及温清床,“龙鳞之席,凤毛之褥”。同年年底,唐僖宗诏令将佛骨送入法门寺,关闭了塔下地宫之门。从此,佛指舍利不再闻世,地宫内所供奉的珍世奇宝也成了 千古之谜,无人知晓。
【神秘地宫,光彩照人】
1987年,封闭千年之久的法门寺地宫被意外打开,它长21.21米,面积约有31.84平方米,地宫由前室、中室、后室组成,共有四道门,全部为石头所建。据考古专家证实,地宫为唐时所建,是国内最大的佛塔地宫。地宫的基石都雕塑成莲花瓣的形状,四道门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天王护法像,门楣上绘有瑞鸟朱雀,色彩鲜艳,形态逼真。
这一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地宫内金碧辉煌,出土了佛指舍利和大批古文物。从地宫中发掘的佛骨舍利,被证实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也是目前佛教的最高圣物。佛指舍利和影骨共计四枚。其中一枚影骨被安置在唐懿宗所供奉的八重宝函内,一枚安置在嘉陵频伽纹壶门座的银棺内,一枚置放在双凤宝盖纹理的银棺内,佛指舍利真身则被秘藏在一个铁函内。
同时出土的古文物中包含有121件璀璨的金银器皿,17件玲珑的琉璃器,16件早已失传的“秘色瓷”,700多件罗、纱、锦、绫、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和工艺品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地宫中还发现了2.5万多枚唐朝货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这批文物无论是种类、数量、质量,还是等级、保存程度、制作水平,都为上乘之作。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
佛骨圣地,皇家寺庙法门寺。法门寺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寺院,两千年来供奉佛骨舍利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佛教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骨圣地,皇家寺庙法门寺。法门寺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寺院,两千年来供奉佛骨舍利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佛教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所有的法器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那三支锡杖——单轮十二环迎真身金银花锡杖、双轮六环铜锡杖和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其中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比日本所谓的“锡杖之王”白铜头锡杖还大。 这支锡杖由八瓣复莲组成,下端为三栏团花所拥,栏与栏之间以珠纹划界,极为精细;锡杖通体衬着蔓草缠枝,上刻有圆觉十二僧,各个神情动人;在锡杖的下端则坠饰着云团、花簇、蔓草与蜀葵;杖首用银丝曲缠成桃形的轮状,仰莲流云束腰,上托一颗智慧珠,工艺之精致,制作之精美,可谓法器中的奇宝。
在地宫的前室还发现了两块碑——《大唐咸通启送祁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虽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碑上的文字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的重要依据,更是唐朝佛教的重要史料。
如今,在寺院西侧,新建了仿唐式“珍宝阁”建筑的法门寺博物馆,出土的珍贵文物就安置在这里,供人们参观。
鎏金捧真身银菩萨
法门寺地宫出土。此尊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873)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法门寺地宫出土。此尊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873)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鎏金银熏炉
法门寺地宫出土。炉分3曾,浇铸成型,纹饰镂空。中层和下层通过四朵如意卧云纹组成的子母口相连,下承托盘,托盘为五蹄足,周置五个环状钮,各系吊链。
法门寺地宫出土。炉分3曾,浇铸成型,纹饰镂空。中层和下层通过四朵如意卧云纹组成的子母口相连,下承托盘,托盘为五蹄足,周置五个环状钮,各系吊链。
【神奇传世,法门晓钟】
现在的法门寺坐北朝南,山门无比壮观,围墙檐下雕刻着凤凰蹁跹、麒麟送福、雄狮滚舞等吉祥图案,两边墙头的边端各是一条仰首向天的祥龙。来法门寺的人无不对佛骨真身怀有无限敬仰之情,他们在门前伏地深拜,然后起身,看那寺中各色花卉,翠柏绿槐,将佛寺映衬得幽静而美丽。
与大门相对的是铜佛殿,里面供奉着文殊菩萨、弥勒佛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相传为1986年由75岁高龄的马白龄居士精雕而成。尤其是那十八罗汉的雕像,衣冠整齐,仪态丰满,颇具唐朝雕像的风韵,是佛学专家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寺庙中央,巍峨矗立着真身宝塔,高达47米,高峻挺拔。宝塔的第一层上方分嵌着八个吉祥的大字,而在塔门上则分别刻有“浮图曜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四幅精美的图案;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8个佛龛,每洞口内置一铜佛像,共有88尊,最高层塔洞内还藏有铜器、经书等,重修后的宝塔还设有旋转梯可供人们登高望远。
法门寺的大雄宝殿香气缭绕,大殿前有一块奇特的青石,石上有两处凹陷的坑,传说这是宋巧娇跪地告状时用膝盖磨出的,民间戏称此石为“宋巧娇告状石”,京剧中有很多经典的片段都取自这个故事。大殿的东侧有一块“卧虎石”,神奇之处在于泼水之后,便会看见石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俯卧其中,传说宋徽宗曾在这石头上休息过,并题下“皇帝佛国”留作纪念。
法门寺的钟楼与鼓楼为双层楼阁建筑,仿明代钟鼓楼原样修复建造而成,檐牙精美,玲珑秀丽。在钟楼内存放着一口重约1800千克的大铁钟,据传为明朝铸造,通身刻着《金刚经》。每当黎明时分,朝霞映照在十三级宝塔之上,寺僧们撞响晨钟,洪亮的钟声传遍百里,绵长悠远,法门寺的千年历史就在这钟声中被人们传承并铭记下来,“法门晓钟”也成为了扶风的八景之一。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蜂纹团花,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直径12.8、链长24.5厘米。重547克。是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装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囊始终保持水平,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