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存真经

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小说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代的高僧玄奘,他不远万里去天竺取经,而后带回到唐代长安四大译经场之一的大慈恩寺。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取回真经的玄奘法师可知,如今他的经历已和这世界闻名的大慈恩寺融为一体,流传千古。

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小说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代的高僧玄奘,他不远万里去天竺取经,而后带回到唐代长安四大译经场之一的大慈恩寺。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取回真经的玄奘法师可知,如今他的经历已和这世界闻名的大慈恩寺融为一体,流传千古。

大慈恩寺

【风雨沧桑,千年古刹】

大慈恩寺位于今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昊天罔极”的养育之恩而扩建,并敕赐“慈恩”,遂改名为大慈恩寺。该寺地处风景秀丽的晋昌坊,占晋昌坊面积的一半,为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时寺内建筑雄伟,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13个院落、1897间,上面装饰着珠玉金翠和彩绘图案,是唐长安城内一座最大的皇家寺院。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尹琳等又画了许多幅 壁画。

唐大慈恩寺,南望终南山,北对大明宫含元殿,靠曲江,临杏园,黄渠水绕寺门而过,环境清幽,寺内以元果院内先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内后诸牡丹半月开称奇长安城,古有慈恩寺牡丹甲天下之誉。

大慈恩寺建成后宣令度僧300,并以隆重的仪式迎请驰名中外的高僧玄奘为首任住持,又请高僧50多位为玄奘助理。玄奘法师从印度、巴基斯坦游学归来,在此住了8年。自此,大慈恩寺即为当时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后来中国佛教慈恩宗的祖庭。为了贮藏佛经,由玄奘提出申请,经高宗皇帝批准,玄奘自己设计、监造了贮经塔,名叫大慈恩寺塔或大雁塔。大雁塔兴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建时仅有5层高,土心砖表。建塔时玄奘亲自背砖运石。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增高为10层,并由实心改为空心,内砌石台阶,使人可以登临塔顶远眺。后来由于还不太清楚的原因,雁塔最晚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又变成7层。直至唐亡后五代时,后唐长兴年间(930~933)西安留守安重霸又修了一次。

【现在的大慈恩寺】

现存大慈恩寺,为原大慈恩寺之西塔院,占地50余亩,寺内建筑大多为明、清两代所修。进山门不远处,两座古式小楼对称地耸立在一条青砖大道两旁。西面楼里架着一面大鼓,名曰:“暮鼓”,鼓面直径达2米多,据说是用来召集寺里僧众的,每次敲108下;东面楼里悬挂着一口高3米多的明代铁钟,名曰“晨钟”,重1.5万千克。沿大道北行,拾级而上,眼前便是大雄宝殿,殿内青烟袅袅,幽香扑鼻。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像。三佛皆盘腿端坐,双目微闭,或合掌胸前,或手抱莲花,口中若有所念。越过大雄宝殿进入法堂,只见金身的阿弥陀佛,神情安详地打坐在一个大型的莲花宝座上。佛像左右有两个书架,一层一层放着玄奘译的经书。法堂内还陈列着出土的唐代佛坐。法堂北面就是塔院,大雁塔巍然屹立于此,高耸入云,呈方形角锥状,高7层。塔身为青砖砌成,每层四面有券砌拱门,塔内有木制楼梯,可攀登极顶,俯视西安全貌。

大慈恩寺

慈恩寺钟楼

大慈恩寺

大雁塔

大雁塔相传是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的地方,因仿印度雁塔的样式修建,故名雁塔。俗话说:“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古城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相传是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的地方,因仿印度雁塔的样式修建,故名雁塔。俗话说:“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古城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所译经作的总序;另一块是唐高宗为《圣教序》作的纪文。碑侧阳刻蔓草花纹,图案优美,碑额和碑座上的蟠螭、天人乐舞等浮雕,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塔内还陈列着历代文人的“雁塔题名”石碑。同时,西门洞上也留有历代文人的“雁塔题名”。

【气势恢宏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砖表土心,后因草木丛生,逐渐朽坏,重建时又增加为10层。后改为7层,全部用砖砌成,外为方形,立在一座高约4米的台基上,塔身第一层约25平方米,各层都有楼板,设有扶梯,可以盘旋而上。塔连同基座共高64米,磨砖对缝,坚固异常,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非常有趣的是,大雁塔又有新的奥秘被揭示——塔内有塔。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文物部门为了保护这座稀世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维修人员在二檐上意外发现内部竟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砖塔。经专家考证,里层为唐塔外壁,外边为明代保护大雁塔时在原塔壁外又加的一层砖,并保持了唐代风格。施工人员在底层也发现了唐塔的外壁。

大雁塔曾经进行过多次维修,但在历史文献上却没有详细记载。这一秘密在近几年维修中逐渐被世人了解。在塔二层檐上近20米长的裂缝中发现,有绳纹砖,明代砖上后人刻有“大雁塔民国廿三年铸”、“民国廿年铸”字样。维修人员在塔的三层、四层檐上明显看到镶有等距离的木筋,其表面和砖大小相似,不细看几乎难以发现。而且在二檐西面塔券洞两侧发现两个纵向洞,洞内用白灰、沙土、唐和明代碎砖块充填,似为夯填,但较为松散。洞底部砖质地坚硬、平整,北洞距券洞4.15米,洞深1.1米,宽1米,高0.5米。南洞距塔券洞3.7米,高0.64米,宽0.65米,洞深1米。两洞内均有一块通向塔体的铸铁板,宽5厘米,厚3厘米。洞不知总长,外露部分达70厘米。北洞铁板外露部分腐蚀,仅在靠壁处有痕迹。这些都嵌在塔体中。人们依据这一发现,又添了许多疑惑,到底原塔的形状、构造如何?塔身位置在那里?塔身外层面砖是明代加固,还是后来又进行了修补?塔体中的铁板何时铸造?有什么用处,均未见记载。这又为大雁塔增添了新“谜”。

大慈恩寺

大雁塔前的玄奘法师铜像

上一篇:法门寺
下一篇:党家村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