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陕北民歌

黄土地上的万种风情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作,一曲高歌,全扫靡靡,一声入耳,令人为之一振,这就是陕北民歌的力量。在陕北,民歌又称为“山曲”,种类很多,主要有信天游、酒歌、小调、榆林小曲等20多种。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作,一曲高歌,全扫靡靡,一声入耳,令人为之一振,这就是陕北民歌的力量。在陕北,民歌又称为“山曲”,种类很多,主要有信天游、酒歌、小调、榆林小曲等20多种。

【劳动中诞生的歌唱艺术】

陕北民歌与其他中国民歌一样,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文艺品种,均属“无名氏”集体创作。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陕北民歌

秋季的陕北风光

陕北民歌的源流可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史前原始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原始民歌的胚胎,也就必然会孕育于陕北这块土地之中。在这里生活的远古先民们,在漫长而艰辛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有节奏的声音来统一劳动动作,由此而产生出了最早的、最简单的劳动呼号。就此形成了陕北民歌的雏型—劳动号子。陕北最早的劳动号子,虽不能以文字记载的形式流传至今。但由于陕北后世生活的种种原因,在各个时代,仍然存在着某些简单、低 级、笨重的人力劳动形式。故至今保留着自古以来即已存在的劳动号子的某些原始形态。如《榆林号子》:“哟嗬嗬哟嗬,哟嗬!哟嗬嗬哟嗬,哟嗬嗬!”。再如《老号子》:“哟嗬嗬晦,哟哟嗬晦!哟嗬嗬嗬哟嗬嗬晦,哟嗬哟嗬晦”等。

除劳动号子外,由于受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所制约,陕北的先民们面对震天作响的惊雷,吞没一切的洪水,飞沙走石的狂风,万物枯焦的旱灾,毁灭生灵的瘟疫等神秘莫测的、人类无法驾驭的自然现象所产生的畏惧与痛苦以及对命运的希冀与渴求,便通过对神灵这种超自然力的膜拜与祈祷来求得心灵的解脱与慰藉。在这种原始巫术仪式活动中所产生的祈祷、祭祀歌,便是继劳动号子之后出现的又一古老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歌雏型。现陕北民间流传的一些仪式歌,如《祈雨歌》:“苍天救万民,清风细雨救万民。天旱了,火着了,地下青苗晒干了……”就颇有原始宗教祭祀、祈祷仪式之遗风。

陕北民歌

民歌手的表演

但在封建社会,由于民歌为封建的士大夫所不耻,故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陕北民歌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被小视为村夫俗唱,很难登上大雅之堂。陕北民歌只能深深潜藏于陕北的民众之中,流传于陕北的民众之口,虽经百年而不鸣,虽历千年难成书。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9年),延安成立民歌研究会后,陕北民歌才开始崭露头角。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开始对陕北民歌进行大量的采录。继之,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公木、贺敬之、何其芳、刘炽等一批鲁艺工作者深人到绥德、米脂等地,采集民歌,进行创作。从此,陕北民歌这一瑰宝才被挖掘出来。此外,当时新的斗争生活又从各个方面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赋予了陕北民歌以新的生命和特殊的文学气质,故反映人民革命和抵抗外来侵 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的繁荣与兴盛。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热情澎湃地改编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民歌,使陕北民歌这株山野奇葩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陕北民歌的创作活动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如《东方红》就是用原民歌白马调,由民歌手李有源填人新词,后来又由张松林和公木填上二、三段歌词,成为当时响彻整个陕甘宁的一首歌。

陕北民歌是一部陕北族民生息繁衍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陕北民间文学的发展史。陕北民间文学中,陕北民歌最具代表性。它作为陕北民间文学的主角,始终推进着陕北民间文学的向前发展。尤其是20世纪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符合国家与民族需要的,与当时时代中心相契合的,充满生机、富于正义的人生精神,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影响超出了国界,成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

陕北民歌

老百姓正在欣赏榆林小曲

【种类繁多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我们可将它分为劳动歌、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等。

劳动歌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它产生于劳动、直接为劳动服务。劳动过程中那种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歌以吃喝、呐喊的一些特点。故陕北民间便习惯地将此称之为劳动号子。陕北的劳动号子有:打夯号子、绞煤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仪式歌也是产生于古代的一种民歌形式。它和陕北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中举行的一定典礼仪式分不开。有关于农业丰收的祝词颂歌,有作战誓师的战歌,有宗教仪式的祈祷歌,有葬礼中的孝歌,还有婚礼仪式的贺歌。

信天游的随意性极强,是一种兴致而作、信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信天游名称多样,神木、府谷邻近山西一带叫“山曲”,靠近内蒙一带叫“爬山调”,定边、靖边“顺天游”。信天游主要流传于绥德、米脂一带,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沟,咱们拉不上话招一招手。目见那村村不见人,我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个性”,有种与其它歌种大异其趣的悲壮美。信天游着重于内心情感的描写,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与其他陕北民歌不同的是,小调的歌词不是即兴创作的。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的,也有以唱本传播的。小调常以叙事为主,一般有场景、人物情节,还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结构上也比较完整。它是陕北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

陕北民歌虽类型不一、千姿百态,却不失同一风格与韵味,均有种凝重、悲凉的风采和韵致,以及以情感人情至之极的思绪和情调。而且,这种内韵与潜质,反过来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生活及习俗‘陶冶着一辈又一辈陕北人的审美及情趣。使陕北人最终完成了高原文化的选择与塑造,以其沉重、不羁、博大的思想与精神,在中国的文学思想史上建树起了一个个的里程碑。

陕北民歌

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剧照

此为,此剧由60多首原生态陕北民歌串联全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流传甚广的陕北民谣令米脂的女子和绥德的男子名扬天下。

此为,此剧由60多首原生态陕北民歌串联全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流传甚广的陕北民谣令米脂的女子和绥德的男子名扬天下。

上一篇:窑洞民居
下一篇:陕北说书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