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重返侏罗纪时代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是全国有名的“恐龙之乡”与“千年盐都”。这里建有一座继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之后的四川省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由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和自贡盐业科技园区组成,总面积约为56平方千米,是一个以恐龙化石遗迹、井盐开采与生产遗址、桫椤孑遗植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是全国有名的“恐龙之乡”与“千年盐都”。这里建有一座继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之后的四川省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由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和自贡盐业科技园区组成,总面积约为56平方千米,是一个以恐龙化石遗迹、井盐开采与生产遗址、桫椤孑遗植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恐龙之乡”与“东方龙宫”】

震旦纪时期,四川盆地尚属于比较稳定的大型凹陷区,后来在印支运动中形成了内陆湖盆,湖盆的面积比现在的四川盆地要大得多。中生代时期,该地区堆积起厚达几千米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使得四川盆地有了“紫色盆地”和“红色盆地”之称。这套红色岩层沉积连续层序清楚,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别广泛,里面蕴藏着大片恐龙化石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曾说“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自贡市荣县一带找到了一颗恐龙牙齿和一段恐龙股骨化石,自此揭开了四川与自贡恐龙化石的发现史。其后100年,自贡一带共发现恐龙化石产出地140多处,出土了各类恐龙化石21个属26个种,涵盖了原蜥脚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和剑龙类五大类群,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恐龙,又有空中飞行的恐龙。这里不仅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其中有不少是价值极高的化石孤品,如“华阳龙”、“蜀龙”、“天府峨眉龙”、“多齿益都龙”等。自 贡恐龙化石群的出土面世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人们赞其为“恐龙群窟,世界奇观”。

作为侏罗纪的“恐龙之乡”,自贡一带专门辟出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以古生物的多样性、完整性、珍贵性而成为其中的重点遗址。1984年后,一座大型恐龙博物馆便在这片遗迹上建起。它是一座建于发掘现场并以恐龙化石为主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恐龙博物馆,享有“东方龙宫”之称。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化石遗址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馆化石

自贡恐龙博物馆给人一种置身于侏罗纪时代的神秘感觉,馆内主要展厅有序厅、中央展厅、恐龙埋藏厅、恐龙组合装架陈列厅以及科普教育厅。中央展厅里展出的18具恐龙化石各具形态,再辅以周围的仿真环境,使观览者犹如在神秘原始的侏罗纪王国内穿梭。恐龙化石埋藏厅是目前世界上 可供观览的最大规模的化石埋藏现场,上千件恐龙化石在此首尾相接,横陈堆积,令人眼花缭乱。此外,这里还收藏着恐龙皮肤、恐龙蛋、恐龙足迹、恐龙尾椎等稀有遗迹化石及许多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

由于自贡恐龙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展示和收藏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展馆,加之化石完整度都很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美国《全球地理杂志》因此赞其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一些资深专家也称这里为“世界侏罗纪恐龙研究的圣殿”。

【“恐龙粮仓”与“桫椤氧吧”】

在距离自贡市荣县县城约40千米的金花乡,生长着一种稀有的古植物“桫椤”。桫椤又名树蕨,是一种古老又珍奇的树形蕨类植物,广泛出现于泥盆纪和石炭纪,距今约有3亿年,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早一亿多年。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桫椤繁茂生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它既是食草类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地球上仅次于裸蕨诞生的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在距今2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时期,自贡一带的海水开始退出,呈现出大片绿意葱茏的陆地和沼泽。至中生代侏罗纪时期,荣县地区已成为恐龙的王国,水里有蛇颈龙,天上有狭鼻翼龙,地上有盐都龙,聚居的有蜀龙,还有其他各类鱼、龟、鳄鱼等古生物。恐龙劫难发生后,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桫椤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影响,分布范围大大缩小,目前仅有极少部分存活下来,大都集中在荣县金花乡的桫椤谷。

从地形上看,桫椤谷是一片由古代造山运动形成的巨大漏斗形深谷,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桫椤最密集、最高大、最壮观的地区。这片幽深的谷地被辟为省级“桫椤自然保护区”,现划为四方井、桫椤湖、银盘山、老深沟四大景区,这里集桫椤、天然瀑布、湖泊、钟乳石、蕨类植物、原始丛林于一体。

桫椤谷内现在已查明的有株桫椤树。这些高大绿木树形美观叶如凤尾,大多高约两三米,最高的能达到六七米,它们有的独立成株,有的并排成林,形成谷内一道最壮观的风景,人们称这里是“恐龙粮仓”和“桫椤氧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之一,桫椤还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既可以露天栽种,也可以在室内作为观赏植物。它的茎干可作药用,有祛风湿、强筋骨、消热止咳功能,它的汁液可以外用治疗癣症。1984年,国务院将桫椤列入我国第一批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999年又改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博物馆大厅

【世界上第一口千米深井】

自贡不仅拥有恐龙化石群与桫椤谷,还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著名“盐都”。早在东汉时期,这一带便有了采卤制盐的先例,到了北宋年间,此地又出现了一项采盐新技术“卓 筒井”。“卓筒”是直如竹筒的意思,“卓筒井”的具体做法是:先用圆刃铁锉将盐井井口修如碗大,深约数十丈,再把巨竹去节,互相套接起来成为井壁,而后用较细的竹子制成小桶,从中提取卤水,一般一口盐井可提取数桶卤水。

古时开凿卓筒井采用的是冲击顿钻法,具体方法是先设立木制碓架,再运用杠杆原理,以人力为动力,由多人在碓架上一脚一脚连番蹬踩,带动锉头上下运动,直至最后凿成。这样凿出的卓筒井深约数丈至数十丈,大致可分为盐井、火井和水火井三种。盐井又分为岩盐井和卤水井,前者在钻到盐层后注水浸卤再汲出,后者直接汲卤煮盐。火井是引出天然气来作为煮盐的燃料的,水火井则兼采卤水和天然气。从明末到清朝中期,卓筒井技术屡经改良,凿出的盐井深度可达二三百丈。

1835年,自贡成功开凿了深达三百多丈(约合1001.42米)的“燊海井”。它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技术的最高纪录。据美国史料记载,1845年美国保持的钻井最高纪录仅为518米,刚及燊海井的一半。燊海井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钻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在《博物馆》杂志上撰文说明:“1835年燊海井钻凿成功,深达1001.42米,这是中国当时深井的最高纪录,也是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

燊海井位于现今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旁边,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建 成时它日出卤水上万担,日产天然气约8500立方米和黑卤14立方米,可烧盐锅80多口,现在日产天然气只有1500多立方米,平锅制盐年产约800吨。这口巨型水火井建成后,吸引了各地盐商来此凿井设灶,当时在周围1.2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先后立有盐井198口,呈现出一派“天车”林立锅灶密布的繁荣景象。其后一个多世纪里,燊海井曾几度更名为元昌灶、荣华灶、乾元灶、四义灶、益记德新灶、新记同森灶、君记同森灶、益记同森灶、金和德星灶、福记同益灶、建记同森灶等。

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对燊海井进行了复原性维修,使这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完整保留了19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现今里面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等。1988年,国务院将燊海井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燊海井为主要载体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燊海井又被纳入盐业园区,成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恐龙化石奇观、桫椤谷自然保护区和燊海井盐业遗迹令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拥有巨大的科考价值、观赏价值与浓厚鲜明的地域文化,也使其成为整个四川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中的一大亮点。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市千米古盐井燊海井遗址再现古老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

自贡市千米古盐井燊海井遗址再现古老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展示的古代制盐技术工艺流程模型场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展示的古代制盐技术工艺流程模型场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燊海井作坊正在熬盐。

自贡燊海井作坊正在熬盐。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蜀南竹海
下一篇:石海洞乡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