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丧葬习俗
四川珙县位于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珙县洛表小镇有两个偏僻山乡麻塘坝和苏麻湾。麻塘坝一带群山耸峙,奇峰突兀,螃蟹溪从中穿行而过;苏麻湾一带也层峦叠嶂,怪石峥嵘,有条曹营河蜿蜒流淌。在两地的陡峭山崖上共有265具黑棺悬壁而挂,大部分挂在山崖几十米处,少量挂于百米之上,令人望之胆寒。悬棺遗迹在珙县并不少见,13个乡镇、40多处地方都有分布,麻塘坝和苏麻湾算是其中的典型,这种景观便是中国所独有的“僰人悬棺”。
四川珙县位于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珙县洛表小镇有两个偏僻山乡麻塘坝和苏麻湾。麻塘坝一带群山耸峙,奇峰突兀,螃蟹溪从中穿行而过;苏麻湾一带也层峦叠嶂,怪石峥嵘,有条曹营河蜿蜒流淌。在两地的陡峭山崖上共有265具黑棺悬壁而挂,大部分挂在山崖几十米处,少量挂于百米之上,令人望之胆寒。悬棺遗迹在珙县并不少见,13个乡镇、40多处地方都有分布,麻塘坝和苏麻湾算是其中的典型,这种景观便是中国所独有的“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
仅靠两根插入山崖的木梁将棺木固定在陡峭的山崖上,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仅靠两根插入山崖的木梁将棺木固定在陡峭的山崖上,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刚烈的民族——古僰人】
《珙县志》里记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2000多年以前,洛表一带是僰人的聚居地,也就是史书中所称的“故僰侯国”,至今小镇中心还醒目地立有一块石碑“僰人故里”。由此看来,这里出现的悬棺殡葬均是源于一个叫“僰人”的族群。
“僰人”这个族群,生来就善于在险恶山野中顽强生存、繁衍生息,但也正是秉性刚直、暴烈强悍的民族特性,注定了他们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引起当朝恐慌。早在10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唐王朝就将其视为眼中钉,多次向这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强悍民 族无情用兵。“故僰侯国”连续遭到重创,所幸当时还未导致种族灭绝。
到了明朝时期,“故僰侯国”再次与明王朝水火不容。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等人调集14万大军,杀气腾腾逼近蜀南山区,血腥镇压区区几万僰人。战争到了最后阶段,云贵川三省10多万大军,将数百个僰人山寨团团包围起来。
九盏灯是当年僰人的重要军事基地。数百位僰人寨主在这里各执己见:战,可以保全民族的尊严,也必将导致民族的灭亡;降,虽然有可能让这个民族的血脉延续下来,但骄傲的祖先永远不会宽恕。争论了两天两夜之后,600多个僰人山寨,有半数选择了投降,意图以尊严换取一个民族的延续。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投降的僰人几乎无一幸免,他们迎来的是又一场血腥屠杀。
大获全胜的明王朝在这里特意树起了一块“平蛮碑”。零散奔逃的僰人此时已所剩无几,为了逃避镇压,他们将原来的族姓“阿”中的“阝”改为“亻”,成为“何”姓人,方才隐姓埋名地生存下来。
珙县西南山中的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的数次发掘】
“故僰侯国”的历史已渐行渐远,如今只在悬崖峭壁上留下了一具具黑色的僰人悬棺。僰人悬棺的第一次发掘是在1946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人至此,仅开启了4具悬棺。1974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一起发掘了10具悬棺,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因许多历史问题无人考证,当时并未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1984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也仅是对部 分悬棺遗址进行了考察,未究其因。
2002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僰人悬棺”清理维修工程开始启动。这次清理维修工程主要对珙县麻塘坝的三仙洞、猫儿坑、邓家岩等7处的42具悬棺进行了“整容”。在将近一周的现场发掘中,一个个惊人奇迹渐渐露出真面目:先是发现1件镶金边的色彩艳丽、多达7层的丝麻织品,然后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和1件牛骨装饰品以及1把长约20厘米的梭镖。这件元代青花瓷器,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僰人悬棺葬品中年代最早的青花瓷器,另有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器发掘时正倒扣于死者头上,这也许象征着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在悬棺棺顶和棺体,还有被火烤过的黑色痕迹,可能是为了对棺木进行防腐处理。一同出棺的还有簪子、骨质装饰品、铁挖耳等。
与棺藏文物同时浮现的悬棺岩画也是一大亮点。以麻塘坝悬崖岩画为例,这些岩画与悬棺呈现在同一区域,多用红色颜料涂绘,也有一部分是先涂白底再勾红色,只有极少数完全用纯白色勾绘。悬棺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简练线条粗犷,有男女人物、鸟兽动物,有舞蹈马术、畜牧渔猎,还有巫术活动与铜锣器具等各种图案,多方面表现了古僰人的种种生活情态,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
珙县僰人悬棺
【迟迟未解的悬棺之谜】
珙县悬棺亮相之后,人们发现那一具具黑色悬棺大概有六种不同的安置方法:一是木桩架壑式,先在崖壁上找一处孔洞,或自行凿开一处,将棺木放入,另一头用木桩支撑;二是天然洞穴式,即对天然形成的洞穴稍加清理,将棺木放置进去;三是人工开凿横穴式,即完全是人工凿出棺穴,大小宽窄以正好放进一棺为准;四是悬崖木桩式,就是在崖壁上凿两孔打入木桩,然后横棺放上;五是崖礅式,就是在岩石突出部位之上放置棺木;六是崖沿式,即沿着由岩石形成的天然平台,或者是崖隙间,将棺木自然放置。
当年的僰人为什么要进行棺葬?他们又是怎样将悬棺成功放置在高而陡峭的崖壁之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流传有四种解释:一是缘于瘟疫,悬空而葬,就 可以避免流疾侵扰;二是认为悬棺高挂,子孙显贵,后世荣耀;三是认为僰人生以山居,死当山葬;四是认为受到明军的大规模屠杀之后,僰人为了避免再遭毁尸之痛,将棺木高悬于临水危崖上。
对于第二个问题,现在也有多种推测,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僰人合力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者就在崖顶现场凿木为棺,然后用绳索坠人,在崖壁上画孔打桩,紧接着将凿好的棺木拴好从崖顶放下,摆放安稳后再从上方吊下尸体装入棺内,最后吊下棺盖合上棺材,将人拉上崖顶,一具悬棺这才放置完毕。第二种说法由宜宾市文史专家丁天锡潜心研究后提出,他发现在悬棺附近的崖壁上有一些桩孔遗迹,于是认为僰人应是联桩铺路修筑栈道,待运放棺木完毕后再折毁栈道。第三种说法认为是搭梯攀登然后放棺。但因资料匮乏或无实据考证,目前这些说法仅限于推测,尚无法论定孰是孰非。
珙县西南山中悬崖峭壁的僰人悬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