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歌善舞的多彩生活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来源众说纷纭,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史称囊文。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数量多,内容丰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有名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今天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四川境内的彝族人大多聚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俗称大凉山)和乐山市的金口河区以及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此地面积广达6.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80万,彝族人口约236万,占总人口的48.6%。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来源众说纷纭,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史称囊文。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数量多,内容丰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有名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今天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四川境内的彝族人大多聚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俗称大凉山)和乐山市的金口河区以及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此地面积广达6.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80万,彝族人口约236万,占总人口的48.6%。
【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四川彝族的风土人情别具一格,这从他们的民族服饰、传统民居与婚庆习俗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女都穿右开襟的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女性尤其喜欢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彩色丝线来挑绣各种花纹图案。男子下身服装根据裤脚的大小可分为大裤脚、中裤脚与小裤脚三种。女子下 装喜欢穿裙,裙边多折裙长及地,在汉时称作“百褶裙”。无论男女老幼,四川彝族人经常披有一件“瓦拉”,或称“擦尔瓦”。这种披衫形如斗篷,下端通常缀有长穗,短可盖背,长可及膝。
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传统民居多是用板顶、土墙垒砌而成的土掌房。这种民居与藏族石楼相像,在地基部分填土夯实、逐层加高,然后用泥土垒墙,并用夹板固定,形成坚硬结实的土墙,俗称“干打垒”,上端的平顶可以晾晒谷物。干打垒民居一般分隔为三五间,正中一间是堂屋,堂屋里设有火塘。彝族人家喜欢围着火塘铺席而坐,有时索性在身上裹个披衫便睡去了。
彝族的婚庆习俗也很有趣。男方在迎娶新娘前,要在房屋附近搭建一个简易的“迎亲棚”,等新娘到达后举行“坐棚”仪式,由男方的一位多子女、受人尊敬的长辈妇女为新娘梳头。随后男方在迎亲棚前大办婚宴,亲朋好友载歌载舞,接着进行饮酒、摔跤等比赛活动。婚宴歌舞后,新娘才可以被男方背进新房里,有些地方新娘当天只许在迎亲棚中休息,第二天才能正式进入新郎家。
凉山彝族火把节
面对着熊熊篝火和人山人海的狂欢场面,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
面对着熊熊篝火和人山人海的狂欢场面,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
【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
与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歌舞也源于多年的生产劳动。在彝族歌舞里,有许多民间传统曲调与舞蹈,歌曲类有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舞蹈类大体可以分为五种,即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与披毡舞,通常由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乐器伴奏。
打歌是一类集体圆圈舞的总称。每当节日庆典之时,彝族人便会挽起手臂围成圆圈,伴着歌谣踏着节奏欢快地起舞, 这种舞蹈的下肢动作比较多,在四川凉山一带非常流行,如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月等。跳弦很有特色,因为舞蹈者需要双手拿着烟盒边敲边舞,所以也被称作“烟盒舞”。这种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集娱乐性与表演性于一体。杂弦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小品。
罗作又叫啰唆,也是一种集体圆圈舞,与打歌相比,这种舞蹈除了错步、踏脚等常规动作外,还增加了上肢的摆手摆臂动作。跳三弦亦称大三弦、跳月等,因使用三条琴弦的伴奏乐器而得名。这种乐器弹奏起来极具感染力。每到火把节,彝族同胞们便会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着大三弦,放声高歌,集体起舞。那火把似火龙飞舞,那舞步与鼓点并进,节日气氛异常浓烈。披毡舞与以上几种舞蹈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着重模仿动物的形态。舞蹈时,舞者背负披毡,双臂时而舒展时而收拢时而摆动,并用身体的美妙旋转带动披毡,来模仿鹰、熊等动物的姿态,如飞鹰、猎熊、斗鸡、斗羊等。现在,它已成为彝族的一种代表性表演舞蹈。
彝族人土掌房
凉山彝族火把节上的斗牛场面
凉山彝族为节日制作的彩幡
土掌房
凉山彝族绣花镶边男服
彝族漆器
【盛大的凉山火把节】
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祖祖辈辈崇尚火,至今保留着古朴、浓烈、独特的祭祀性节日——火把节。火把节起初只是一种打起火把驱虫辟邪的活动,后来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狂欢节。
火把节于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通常要过三天三夜。第一天,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宰羊,妇女们要准备出两天的熟食。而且,每户彝族人家必须杀一只鸡,通过鸡舌、鸡胆、鸡股占卜来年的吉凶;第二天,人们 穿戴节日盛装潮水般涌向火把场,进行斗牛、赛马、斗羊、摔跤、斗鸡、爬杆、抢羊、射击、赛歌、选美、赛衣、老鹰捉小鸡、跳“朵乐荷”舞、耍火把等活动;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评选出来的摔跤英雄点燃火把走在队伍前头,举行神圣的“送火”仪式,围观的彝家男女老少与他一起祈祷平安、祝福吉祥。
第二天的选美比赛也是众宾客关注的一个焦点,彝族传统选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凉山各地选拔出的彝族姑娘和小伙子穿上最美丽的民族服饰,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与魅力。按照惯例,他们需要通过自我介绍、评委目测、才艺展示等多个环节,才有机会竞选美丽的“金索玛”和帅气的“金鹰”。
每年一度的火把节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便是姑娘们撑起的一把把黄伞,无论节日期间天气如何,姑娘们都会撑起黄伞结队而行。未婚的阿哥阿妹们白天在黄伞下相识,晚上就躲藏在玉米林里,用手中的黄伞遮起爱巢谈情说爱,因此火把节也被称为“阿哥阿妹的情人节”。有许多外地游客甚至专门等到此时前来观赏彝族的火把节,他们都想透过这个传统节日看到彝族同胞更多的风情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