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的自由生活
青藏高原上早先生活着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羌人,羌人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后,渐渐形成今天的藏族。现在,我国大部分藏族居民分布在西藏,仅有少量居于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四川境内的多数藏族人居于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的羌族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约有116万人。这些藏族人可分为康巴、安多、嘉绒、白马等不同支系,由于各支系的发展过程与毗邻民族融合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在服饰、民居、食物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性。
青藏高原上早先生活着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羌人,羌人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后,渐渐形成今天的藏族。现在,我国大部分藏族居民分布在西藏,仅有少量居于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四川境内的多数藏族人居于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的羌族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约有116万人。这些藏族人可分为康巴、安多、嘉绒、白马等不同支系,由于各支系的发展过程与毗邻民族融合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在服饰、民居、食物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性。
甘孜藏族民居
【鲜明的服饰】
四川藏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最能表现民族风情的就是袒露右臂的藏袍。藏袍主要用棉布、绸缎、羊皮、氆氇等制成,没有口袋不系纽扣,最明显的特点是长袖、宽腰与右襟。藏族男子穿藏袍着长裤踏皮靴,显得威武雄壮。藏族妇女有时会在藏袍外套一领褂,扎有束花腰带,有时还会在腰下系上彩色围腰“帮单”。
“帮单”就是围裙,这种围裙大多用彩色氆氇制成,氆氇是当地人手工织制的一种毛呢,藏族妇女们喜欢将大红、翠绿、天蓝、柠檬黄、深紫与洁白等氆氇色条有规律地繁复交接。彩色围裙起初只由当地的已婚妇女佩戴,后来许多未婚姑娘也纷纷系起。
丹巴藏族女人
四川藏族人对头饰也比较讲究,有些男子将头发剪短如盖,有些男子则将头发编成独辫或双辫盘在头上。康巴、安多、嘉绒的藏族有着共同的“牦牛崇拜”,他们把对牦牛的崇拜浓缩寄托在粗大的发辫上,并喜欢在发辫里掺入许多牦牛毛线、各种丝线或绸缎。至今,许多四川藏族牧区妇女的辫梢还会接起一两尺长的黑色假发。康巴汉子的“英雄结”也是将牦牛毛加入到发辫里。
他们不论男女都喜欢戴呢帽、皮帽与耳环、手镯、戒指等,有些藏族人还佩有银质的“呷乌”。“呷乌”是银饰盒里装着活佛赐予的东西,类似某种护身符。藏族男子经常身配腰刀,最独特的是生活在平武一带的“白马藏人”,男子喜欢戴着白色、盘形的毡帽,毡帽上面插着白鸡翎或锦鸡翎;腰间缠有一串古铜钱。女子喜欢穿着彩色连衣裙,两袖及后背均加以红、黄、白、紫等色条饰,胸前戴着鱼骨牌,腰缠宽大彩色腰带,再缀上数匝小钱串。
稻城藏族民居和田园
【传统的美食】
藏族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风干肉等。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种“雪董”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均匀融合。在藏族同胞家里喝酥油茶要注意,别一口喝完,不想喝了就满斟着不要动,待到告别时再一饮而尽,这才合乎当地的礼节。青稞酒由青稞制成,只有15~20度,主人在招待登门拜访的客人时,一般都会请客人喝满杯青稞酒。按照习俗,客人会先喝一口,待主人斟酒后再喝,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糌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这种食物的做法非常简单,先把酥油溶化在热奶茶里,加上适量的青稞粉与白糖,在碗里搅拌成团,用手捏成形后直接抓起送入嘴里。风干肉就是风干的牛羊肉。每年冬天,有些藏族同胞会把生牛肉、生羊肉割成小块串起来,用竹笼挂在帐房、屋檐下阴凉处冰冻风干,自然脱去水分。待到第二年3月后取出来,再蘸上辣椒盐粉送入口中,顿觉美味无比。此外,比较知名的美食还有奶茶、奶渣包子、羊血肠等。
塔公寺转经幢的藏民
塔公藏族民居
【古朴的民居】
四川藏族的民居也极有特色,甘孜城镇一带的藏民多居楼院与平房,而山区一带住房通常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这样有利于取水与生活。这类民居大多朝向主人视为神山的方向或周围最大的山峰,整座房屋通常是白色的院墙、红色或黑色的门窗。他们认为,白、红、黄、蓝四种颜色都表示神,但在建筑外墙上,通常是用前三种颜色装饰,尤以白色为多。康巴藏族的民居多为两层或三层、土木石块结构的平顶房,一层用于圈养牲口,同时也可以隔离地面湿气,二层用于生活和居住,三层用作贮藏室、经堂或居住。
以前,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的四川藏族人还居住在帐房里。他们的帐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内部用木棍撑起2米左右的框架,上盖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于地。帐房上面留有采风与通风的缝隙,四周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矮墙,里面的陈设非常简单。这种牧区建筑拆装灵活运输方便,很适合牧民们随牧搬迁。现在,康巴一带的大片牧区已实行定居放牧,普遍建起了定居点,帐房也就越来越少了。
除了服饰、美食与民居外,四川的藏族人在宗教信仰、节日习俗、婚丧嫁娶、语言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高原印记。他们带着远古先辈们的气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代代繁衍,他们是四川藏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