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德格印经院

雪山下的神圣宝库

四川省西北部有个德格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县里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闻名藏区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这里。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藏语简称为“德格巴宫”。它是藏区目前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存放木刻版最多的印经院,自建成以来一直享有“雪山下的宝库”、“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等美誉。

四川省西北部有个德格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县里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闻名藏区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这里。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藏语简称为“德格巴宫”。它是藏区目前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存放木刻版最多的印经院,自建成以来一直享有“雪山下的宝库”、“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等美誉。

德格印经院

四川德格

青山绿水的德格,是人间的净土,白色的帐篷,像云朵一样点缀其间。

青山绿水的德格,是人间的净土,白色的帐篷,像云朵一样点缀其间。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经堂门

金碧辉煌的经堂门昭示着佛经的神圣和庄严。

金碧辉煌的经堂门昭示着佛经的神圣和庄严。

【27年建成文化宝库】

据《德格县志》记载,18世纪初期,德格家族统治了德格及其周边地域,势力极其强盛。到了第十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执掌大权时,他奉行不分教派,积极扶持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土司辖区“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和统治机构。出于家族统治的需要,这位土司决定修建一座藏文印经院,以弘扬佛法、传播藏传佛教各教派教义的方式来平衡、控制宗教势力,以达到巩固家族统治的目的。

1729年,登巴泽仁开始筹资建院,关于选址地点当时还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某天黄昏,登巴泽仁在官寨外散步,忽然听到远处有小孩的琅琅读书声,他一路寻去找到了一个小山坡, 便把此地定为刻版印经之处。另一种说法是:有个叫拉绒的年轻人刻完一部经书版,用牦牛驮着去送给土司,不料路上牦牛受惊,书版散落了一地。登巴泽仁听说后认为这是个吉祥之兆,便决定在经版落地的地方修建印经院。

传说虽然无处考证,但登巴泽仁最终定址在金沙江支流——欧曲河形成的洪积扇尾部的小山坡上。这座集藏区建筑特色和人民智慧于一体的文化宝库前后历经了四代土司,费时27年,直至1756年才完工。后来又经土司们的连年扩建,终于形成三楼一底、大小房间数十个的规模。

德格印经院总占地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体为藏汉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融藏区寺庙与传统民居于一体,整体呈浓淡不一的绛红色系。印经院采用“回”字形 平面布局,外围一圈用红褐黏土垒筑成土墙,中部一圈长方形的外天井,四周修有华丽建筑。在这些建筑楼体中,北楼是三层楼,东楼和西楼是四层楼,南楼是用来印经的三层正楼。印经院主要分为上中下三楼,共有房间30多间。最底层的十多个房间,有的用来存放物资,有的用来打磨与加工经书;二楼与三楼辟有8间藏版库,印经院的全部印版均存放在这里,其他房间有的用作生产印刷,有的用于管理人员居住;四楼多是参差不齐的耳楼,专门用于晾晒印好的书页,又称“晒书楼”。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藏经处

在经院的藏经处,一排排的架子上放满了印刷经文的刻印木版。

在经院的藏经处,一排排的架子上放满了印刷经文的刻印木版。

【总藏量最高的藏区印经院】

我国藏区有三大文化中心,即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和四川德格,这三大文化中心的代表分别是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和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里收藏的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种类最齐全,几乎占了整个藏区文化典籍的70%,在三大印经院里高居首位。

据统计,德格印经院目前收藏木刻老经版近23万块,旧画版376块,加上后来通过民间征集及近年新刻的经版,总藏量达到了29万块以上。藏区其他印经院一般只刻印本门本派的宗教文献典籍,德格印经院则包罗万象,刻印范围涉及宗教、天文、地理、历史、诗歌、绘画、音乐、医药、工艺、科技等,凡是用藏文记录下来的文字著作,几乎全部都有。当年的德格土司不拘泥于自家门派,悉数收藏藏传佛教黄、红、白、花各派的经典文献刻版,就连先于藏传佛教的本土宗教苯波教的宗教典籍也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

最值得一提的是,印经院里 还珍藏着超过300年历史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该经文被刻在了1500多块经版上,用梵文、古乌尔都文与藏文顺序排列下来,它对南亚及中国西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及宗教文化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2003年,《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被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除此以外,这里保存了其他珍本、孤本或范本,如《印度佛教源流》、《汉地佛教源流》、《居悉》等。

德格印经院的制版技术也相当讲究,至今仍完整沿袭着古老的木版刻印流程,包括剪纸、泡纸、印刷、阴干、校对、串页、打磨和装订等几十道工序。据说在当年印经院初建之时,德格土司曾制定过一项奖励制度:抓一把金粉撒在经版上再抚平,陷入文字缝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钱,为了防止工人们刻漏经版,土司还要求两面雕刻。

德格印经院

晾晒印刷的经文

印刷完的经文必须经过晾晒干燥后才能装订,图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晾晒的经文。

印刷完的经文必须经过晾晒干燥后才能装订,图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晾晒的经文。

德格土司们对纸张用料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不求细致只求强韧性与耐久性。工人们用一种叫“瑞香狼毒”的植物根须作为原料制成专用纸。由于该植物本身具有轻微药性,能防虫蛀鼠咬,用这种专用纸印刷而成的典籍资料在两三百年后依然完好如初。

如此海量的经文印版加上考究的传统印刷工艺,令德格印经院名扬天下。1980年,德格印经院被四川省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德格印经院与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技艺捆绑在一起,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同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苗族风土人情
下一篇:桃坪羌寨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