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歌舞起升平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历史古老,但是其来源扑朔迷离,尚无定论。主要聚居于我国华南及东南亚。我国境内的苗族主要分布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广东、海南。四川苗族主要分布在川南的宜宾和川东的涪陵两地区,尤以叙永、古蔺、兴文等县为最多,凉山、乐山、渡口等地也有少量散居,总计约为13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左右。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大致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个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但这些传说现在已难以考证。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崇尚歌舞,服饰有自己的特色,从记载之日起,这个民族便在漫长的劳动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芦笙舞。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历史古老,但是其来源扑朔迷离,尚无定论。主要聚居于我国华南及东南亚。我国境内的苗族主要分布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广东、海南。四川苗族主要分布在川南的宜宾和川东的涪陵两地区,尤以叙永、古蔺、兴文等县为最多,凉山、乐山、渡口等地也有少量散居,总计约为13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左右。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大致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个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但这些传说现在已难以考证。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崇尚歌舞,服饰有自己的特色,从记载之日起,这个民族便在漫长的劳动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芦笙舞。
【芦笙舞舞尽风情】
芦笙舞,又叫踩芦笙、踩歌堂,200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国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等民族群体中,是一种用芦笙为舞蹈伴奏而自吹自舞的民间舞蹈。川南一带的苗族芦笙舞非常精彩。在过去,苗族小伙子是否会吹芦笙、跳芦笙舞甚至影响到娶亲。
芦笙外形美观色泽黄亮,大多用铜片做簧片,用竹子做音管,用木料做笙斗(气斗)。它的中部被挖空,用两块木头扣合而成,外面再用树皮条紧紧缠住,比较常见的是6管芦笙,其他还有5管、8管和10管等型号。6管芦笙由6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别插入木制笙斗中,下端装置铜簧片,外侧开有按音孔,在每二三根笙管的上端,均有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这种民间乐器吹奏起来,高音清脆明亮,中低音浑厚柔美。
苗寨歌舞——芦笙舞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苗族少女在表演舞蹈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苗族少女在表演舞蹈
芦笙舞既是苗家一种自娱式的乐舞,又是广场式的民间舞蹈,通常在集会、节日时登台表演。每逢此时,苗家小伙儿排列成队,人手一支芦笙吹起舞曲,苗家女子踏着舞曲欢快地跳动着。芦笙舞里的一些动作很有特点,腿部动作较多,主要有踩和跳两种特型动作。踩是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跳是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摆动。前者讲求轻柔娴雅,后者讲求潇洒连贯,当二者连续进行,再伴随着芦笙的动听乐曲,这种舞蹈的美妙动人之处也就随之体现。有些小伙以炫技为主,会尽力表现一些高难度动作,如“巧喝酒”、“上刀山”、 “下火海”、“滚山珠”等。
川南叙永、古蔺苗族聚居的很多村寨都设有芦笙队,并辟有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而开辟的活动场所——芦笙坪。芦笙坪里吹奏的第一支歌曲一般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到了农闲季节,村前寨后的苗族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吹起清脆悠扬的芦笙曲,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泸州古蔺石宝镇学校老师在教孩子们苗族舞蹈
【服饰、婚俗与节庆】
我国苗族服饰分为川黔滇、黔东、黔中南、湘西、海南五个类型,在川黔滇型服饰中,又以川南叙永、古蔺的传统服饰最具特色。叙永县苗族妇女的传统上装款式为右大襟绣花衣,下为蜡染绣花百褶裙,胸前常戴有梯形上围兜,腰间束有花腰带。上衣的领口、袖口、盘肩、衽边都绣着各种花饰,下装的花饰都集中在围腰和飘带上。古蔺县苗族妇女的传统上衣为对襟青色麻布衣,特点是后披领很高,约有10厘米,衣襟下摆常绣着美丽花饰,传统下身服装是图案丰富的蜡染裙。这两地的苗族妇女的头饰普遍是白帕,白帕边缘绣有许多花饰,个别地方如枧槽一带的苗族妇女也缠青帕。
叙永、古蔺的苗族男子传统服装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对襟或大襟长衫,肩部佩有绣花披领或花披肩。有的长衫可长至脚踝,穿时不系扣,使襟上角外翻露出衣里。早年间,这一带的苗族男子大多会蓄发盘起发髻,现在只有极少数的老年男子尚留有此种遗俗。
川南苗族的婚俗带有自由恋爱的色彩。青年男女们经常在踩花山、苗场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的现场用“腰带传情”来自由选择对象,这种婚俗特色一直保留至今。节日期间,川南叙永、古蔺等地的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在宝佤山、麻城、震 东、摩尼、赤水河、箭竹等地举行盛大的歌舞。老人们聚堆闲聊,青年小伙吹起芦笙,年轻姑娘们载歌载舞,盛会现场热闹非凡。如果有未婚男女相识相恋,他们便会互赠一份定情信物,就是自己身上佩系的腰带。腰带一般长约200厘米,宽约15厘米,苗家姑娘用十多种彩色丝线绣成精美图案,青年小伙的腰带大多是自家的姐妹或其他亲人绣制。如果双方接受彼此的腰带,这一对苗家男女便会离开现场,寻个僻静处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有一方不中意另一方,就会礼貌地把腰带当场退还,算是拒绝了对方的求爱。
苗族的节日比较多,居住在四川的苗族同胞很重视一年一度的踩山节。踩山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节庆活动,又称花山节、花杆会,川南一带各地举行的时间不同,一般都会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连办三天。节日期间,各寨苗族同胞们身着民族盛装,欢聚于某个宽阔草坪上,竖起一根扎有许多花朵的花树,载歌载舞欢跳一场。
这场民族盛会本来含有三层深意:一是让久未生育的苗族夫妇向天祈子,二是便于苗家未婚男女寻找对象,三是祈求祖先保佑苗家人丁兴旺。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踩山节逐步淡化了敬神的意思,增添了不少欢乐元素,必不可少的芦笙舞当然还是其中最精彩的庆祝节目。
近年来,川南苗族踩山节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博物院中摆放的苗族少女银饰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