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
川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种之一,融歌、舞、剧、杂为一体,兼容并蓄独秀一方。川剧演员表演技艺精湛、神形兼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唱腔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种之一,融歌、舞、剧、杂为一体,兼容并蓄独秀一方。川剧演员表演技艺精湛、神形兼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唱腔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高腔唱人生】
川剧又称川戏,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统川剧曲目浩如繁星,有喜剧、悲剧、正剧、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讲白戏、唱做并重戏等,川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每个行当又分多种类别,各有一套规范的表演程式。
川剧滚灯艺术
川剧精彩片段——变脸
在唱腔上,川剧有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高腔是川剧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声腔形式,高昂响亮,可以不用复杂的伴奏,只用一副拍板和鼓点调剂节奏,并有帮腔和之互为增辉。川剧表演很讲功法,文有文功,武有武功,扇子有扇子功,翎子有翎子功,水袖、手绢、袍带等都有功法。
川剧音乐风格多样,极富艺术特色。其中川剧锣鼓是各种剧种打击乐中表现最为优秀的,具有音响强烈、节奏多变、音色独特的特点,能将潺潺的流水声、飒飒的风声、潇潇的雨声等比较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舞台气氛变化无穷。
川剧——吐火变脸
【百变千幻】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藏刀”等绝活独树一帜,最令人称绝的是其中的变脸。传说变脸的原型是古代人们为了吓走入侵的凶猛野兽,把自己的脸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的形态,几经流传演变便形成了如今的独门绝技。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抹脸、吹脸、扯脸及运气变脸。“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上某个部位,表演时看准机会,用手偷偷将油彩一抹,便可将脸立刻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如果脸需要全部变色,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或鼻子上。使用抹脸手法表演的川剧角色有《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等。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表演之前,先在舞台的地面上放置好一个装着粉末的小盒子,表演时演员应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立即扑满全脸,将脸变成另一种颜色。使用吹脸手法表演的川剧角色有《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
“扯脸”比较复杂,需要事先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然后剪好,分别系上一根丝线,表演前一张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个既顺手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表演时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张地扯下来,通常表演者能变出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扯脸”的难度在于掌握黏脸谱使用黏合剂的剂量,以免表演时扯不下来,或一次扯下所有脸谱;再就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能够巧妙地掩人耳目。使用扯脸手法表演的川剧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望娘滩》中的聂龙等。
“运气变脸”使用的人极少,对演员自身的内力要求非常高。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充分诠释了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心理,当真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