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红毛城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红毛城是台湾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通体用红砖筑成,坐落在台北县淡水,四周环绕着碧绿的嫩草,更加鲜艳亮眼。这座漂亮的建筑却记录着一段屈辱的历史。1628年,红毛城在荷兰殖民者统治下初始建成。随着台湾历史变迁,红毛城也经历了无数次衰颓和复兴,成为现在著名的历史遗迹展览处。

【起于耻辱】

红毛城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16世纪新航海时代到来以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循着海上航道来到了台湾。他们到达台湾时,正值明清更迭之际,中国大陆陷人一片战火和涂炭,忙于争夺中国王朝统治权的明清两朝人无暇顾及孤悬海外的台湾。

于是西班牙殖民者率先登上了台湾岛,荷兰殖民者紧随而至。淡水河是台湾岛的第三大河流,西班牙为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继建造“圣萨尔瓦多城”以后,1628年在当时的沪尾(现在的淡水)修建了一座红色的建筑,就是如今的红毛城前身。红毛城最早的名字是“圣特·多明戈城”。如此一来,西班牙就能够占据水源,以红毛城为基地统治台湾。

西班牙殖民者顺淡水河开战,打败了当地各个军事武装,成为台湾北部最大的统治集团。同时,西班牙传教士也来到台湾,向台湾人民宣传天主教。随着西班牙的战争范围越来越广,无暇顾及已经攻下的土地,荷兰殖民者从台湾南部进军淡水,控制了红毛城。荷兰殖民者为了宣示对西班牙的胜利,便对红毛城进行了范围最大、时间最久、影响最远的一次重建。这次重建就形成了如今红毛城的绝大部分建筑,构成了现在的主要外观。

1644年5月7日,红毛城重建仪式启动。在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水泥、木材、砖石源源不断地从台湾各地运往此处,大量的民工被驱使参加重建。为了将红毛城建成殖民统治坚实的基地,荷兰人要求重新挖地基,在原来的地基基础上又挖深了几倍。另外,为了增加建筑的内部容量,荷兰人决定采用当时欧洲建筑风格中的穹隆构造,既气势宏大,又更加实用。除了建造红毛楼的主建筑外,荷兰殖民者还建造了炮台用作防守。

因为当地百姓称呼荷兰殖民者为“红毛人”、“红夷”等,因此这座并非红色的建筑被称为红毛城,且流传了下来。

【兴于当代】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兵败离台,红毛城在后来的岁月中又得到了一次重修。但是这次重修规模较小,主要进行了修葺,并废弃不用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耻辱的百年历史。英国殖民者进人台湾,并占据了红毛城,将此处设为英国领事馆。英国人对红毛城进行了第三次重修。这次重修集中于装饰装修,原来红毛城并非红色,而是内部为砖墙外部用石头砌成,以增强城堡的坚固性。英国人为了美观,将整个红毛城粉刷成砖红色,增设了两座眺望台,且选用了中国风格。为了更好地防御和抵御当地爱国军事武装的进攻,英国人在红毛城的二楼增设了露台,说是露台,其实是架设了枪支和小型火炮的炮台。此处视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如今,红毛城已经成为台湾的一级古迹,并设有专门的红毛城管理处,按照当年的规模进行修葺整理,作为历史遗迹迎接八方来客的参观。

【碧海映红楼】

红毛城坐落在淡水河出海口的山顶,山上四季树木常绿,花香不断。

穿过一大片碧绿的草坪,就来到了红毛城的跟前。南门就是红毛城的人口,这座门全部使用观音山的山石建成,门口呈拱形,不高大,却十分坚固。如今南门爬满了藤蔓,在一片红色建筑中别有一番韵味,门的正上方题着“南门”。

红毛城最早设有四座城门,门禁森严。东西两门为主要的门,规模更大,南北两门较小。而这四座门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修理不善。清朝初期重修红毛城,为红毛城修建围墙的时候,增设了南门,因此南门是红毛城所有建筑中唯一的中国式建筑。

红毛城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淡水红毛城大门

淡水红毛城大门

红毛城古迹区包括的范围很大,外沿采用石砌,石头的里面是砖石,厚度达7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主楼,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毛楼。红毛楼是一座正方形建筑,长宽正好是国父纪念馆长宽的一半,都是50米。红毛楼不高,只有两层,但是加起来的层高却是10米。一层的穹隆是东西两向并列,二层的穹隆则是南北两向并列,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景观的重复,增加了观感,又起到了坚固支撑的作用。楼梯的西南角则是当时的炮火集中地,视野开阔,对着淡水河的河口方向,一旦有人侵者,便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以进行反击。

红毛城的二楼辟有四个房间,以前曾是作战指挥官的一楼和二楼都陈列着很多历史资料,讲述着红毛楼的建筑历史和台湾、淡水的历史,在无声中向游客倾诉着几百年的岁月流变。

站在二楼向外远眺,淡水河在脚下蜿蜒流过,崇山峻岭绵延起伏,西边是碧浪滔天的大海,海水仿佛一头头奔跑的野兽向这边驰来。阴天的时候,雾霭岚岚,云蒸霞蔚,借助红毛城的高度,仿佛站在云之上。若是晴天的黄昏,就可以看见日落西山沉入大海,万丈霞光从天际、海面、草地和脚下一路延伸而来的美景,这就是传说中的淡水河口“沧海浴日”。

红毛城除了这座主楼,还有一座小别墅,小别墅就是当年英国殖民者的领事馆办公地点。在这里,还能看到他们使用过的厨房、客厅等,炉灶、沙发等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建筑之间留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如今院子里的大树已经遮天蔽日,当年殖民者的辉煌终于被历史丢进了角落。

红毛城外陈列着的几尊大炮也格外引人注意。红毛城本来就是军事用地,但是清朝重修以后几乎废弃,并没有再重用过。直到英国人征用了红毛城,大炮也被他们运到这里。这些大炮并非军用,而是为了装饰,以纪念这里曾经是战争要地。这些大炮炮身刻有“嘉庆十八年”,可见都是中国制造的。但是时代久远,几尊大炮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抹不去的记忆】

然而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都无法抹去曾经的痕迹。红毛楼在这里静静伫立着,它始建于西班牙殖民者,又历经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详细记录着淡水和台湾,和祖国,还有这里的人民曾经经历过的悲惨岁月。那是抹不去的伤痛,那是忘不掉的过去。红毛城是一个见证者,是一个记录者,是从历史深处走出的老人。

那斑驳的城门和参天的古木,是历史的重量和痕迹。谁说它们没有生命?它们重重地书写着台湾多灾多难的殖民地时代,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也默默书写着这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份屈辱,每一份无法言说的疼痛。红毛楼高耸于山巅,在呼啸的海风中,向每一个后来人诉说着沉痛的历史,向每一个后来人诉说着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再次软弱。

红毛楼是历史的回音和见证,更陈列着对未来的警醒和鞭策!

红毛城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淡水区英国领事馆 [位于红毛城内。1891年创建,此栋两层式洋楼是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式样。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本省,墙壁为清水红砖,屋顶是闽南红瓦,但一楼屋内彩色地砖是爪哇产品。一楼回廊立面是弧券拱,二楼回廊立面是半圆拱。]

淡水区英国领事馆 [位于红毛城内。1891年创建,此栋两层式洋楼是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式样。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本省,墙壁为清水红砖,屋顶是闽南红瓦,但一楼屋内彩色地砖是爪哇产品。一楼回廊立面是弧券拱,二楼回廊立面是半圆拱。]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