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梅花大鼓

有梅皆宝 无腔不卢

梅花大鼓是华北著名的大鼓曲种,源自北京,后在天津经过改良,发扬光大。它的特点是唱腔优美婉转,鼓点清脆动听,吸引了大批的忠实听众。一批传统的曲目和艺人都深受京津两地人民欢迎。

梅花大鼓

【来自京城的一朵梅花】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它的原型是清朝末年流传在京城的清口大鼓,用北京话发音演唱。初期在北京八旗子弟票友中流传,尤为他们喜爱和擅长,聚会时多爱表演。随着传唱渐广,表演形式和内容渐渐丰富,加入了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五种乐器,表演时团团围坐,如梅花五瓣盛开,故得名“梅花大鼓”。

从旗人爱好的清口大鼓,到后来京津盛行的梅花大鼓,这中间经历了几次变革与改 良。每一次都赋予了梅花大鼓新的面貌,最终发展成为北方鼓曲中的重要曲种之一,其繁荣兴盛与老一代大鼓艺人的贡献密不可分。曲艺前辈们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金万昌、王文瑞、著名弦师苏启元等,经过悉心的揣摩,在演出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创新,丰富了板式,改造了曲调,在伴奏音乐和唱腔方面也进行了细致化的改良。改良后的金派大鼓唱腔更为典雅华丽,表达方式也更加细腻,贴近观众,在原有的基础上爆发出了崭新的活力。

20世纪初,金万昌携金派梅花大鼓多次赴津演出,开启了梅花大鼓在天津发展的新时代。金万昌天赋上佳,功力深厚,曲调高亢却不失缠绵婉转,舞台表情动作也极为到位,吸引了一大批的天津观众。金万昌被誉为“梅花鼓王”。

【梅花绽放在津门】

梅花大鼓在天津广受欢迎,迅速地传唱起来,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鼓书艺人,并拥有了自己的流派。至此,这门艺术的重心区域从北京转移到天津。天津这个著名的曲艺之乡,为这朵夺目的梅花提供了温润的发育土壤,梅花大鼓在天津繁荣绽放,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卢派”是天津梅花大鼓界最为璀璨的成果,与京城“金派”大鼓并驾齐驱,合称梅花大鼓界两大派。

卢派早期又称花派,是天津梅花大鼓脱离京派独立而成的最早的派系,是曾经为金万昌伴奏过的盲人弦师卢成科开创而成。卢成科乐感极强,乐器技艺高超,长期与金万昌合作,使他领悟到金派大鼓中大量的精华,吸取后再与自己的风格糅合,根据天津本地的特点进行了创新,对唱法、腔调、节奏、伴奏音乐等都进行了加工,使其听上去更加明快,节奏火爆热闹,与天津人豪迈大度的民风非常契合,更适合天津人的欣赏口味。有评论者说,“文质儒雅的梅花调在天津唱出了一种强烈的新声音”。

梅花大鼓

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左)和弟子王莹

卢成科传授了一批女弟子,她们清亮的嗓音,醇美的音色尤其能表现天津大鼓的特点。其中以花四宝的技艺和成绩最为突出。她发扬自己的女声长处,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音区域,唱腔也转为繁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柔媚中透出悲凉,脆亮中带着凄楚的演唱风格,重点突出“悲、媚、脆”,节奏灵活,如少女娇俏,楚楚动人,令听者沉醉。花四宝与她的姐妹们在天津曲艺界红极一时,这些女艺人的活跃,也为天津的鼓书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艺名都带 “宝”字,都属于天津卢派大鼓,故当时的天津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有梅皆宝,无腔不卢”!充分表明了卢派在梅花大鼓界的受欢迎程度及重要地位。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表现新生活,适合新社会的特点,梅花大鼓的表演唱腔又有了进一步革新,变调更为灵活,简化了繁杂的唱词,去掉了开腔的起唱,压缩了旋律,减少了拖音,丰富了伴奏音乐,在新时期焕发出新光彩。

【沁人心脾梅花香】

梅花大鼓为单人表演形式,边击鼓板边唱书,近年来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五种乐器伴奏。唱书人以表情、手势、形体动作辅以演唱,伴奏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有一种独特的伴奏形式:五音联弹。演员击板司鼓,乐师四人合作演奏五种乐器。每人的左右手各负责一件不同的乐器,联弹下去,如行云流水。这种伴奏方法对技巧性要求很高,体现了手法的灵活,只要一出现必能博个满堂彩,所以一般都作为重头戏,安排在压轴演出。

虽然分不同的流派,但是梅花大鼓艺术的共通之处,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表演者通过唱词来娓娓讲述一个故事,用唱腔来表达感情,听众仿佛被婉转的曲调带入故事当中,身临其境,与表演者,与书中人共同经历喜怒哀乐,引发情感共鸣。

梅花大鼓的鼓书内容多来自传统民间故事和小说,表现的是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进入新社会后,讲述革命故事,反映新生活的曲目不断涌现。既丰富了梅花大鼓的内容,也使得这门传统曲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演员王玉兰表演“含灯大鼓”

梅花大鼓

杨菲演出梅花大鼓《宝玉探病》剧照

梅花大鼓

北京歌舞剧院四人组合表演梅花大鼓《岁月如歌》

但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越来越多元化,曲幽词雅的梅花大鼓,已经渐渐地与当代人民的审美需求发生背离,尤其是年轻的听众,很难再对传统的梅花大鼓产生兴趣。这门艺术仿佛进入了自己的严冬时期。

针对这种情况,天津的梅花大鼓艺人们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未停止过改革创新,力图使梅花大鼓适应新时代的艺术需求。首先改变的是传统唱腔,将原本“十梅九悲”的腔调改为豪放激昂,音乐节奏更贴近现实生活。伴奏形式也更为丰富,在间奏中加弹时代歌曲。同时吸取其他曲艺特点,更突出地体现表演动作和身段造型,加强了梅花大鼓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美。新曲目的创作增多,甚至在唱腔中融进了歌曲和戏曲。著名曲目《龙女听琴》曾被改编为交响乐,由几十人的合唱队演唱,大型交响乐队伴奏,演出效果气势磅礴,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的风采,就在于迎风傲雪,严寒屹立。在天津这片曲艺的热土上,一代代梅花大鼓艺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辛勤培育着这朵寒梅,迎候着枝头的纷繁绽放。

上一篇:天津相声
下一篇:京东大鼓
元芳,你怎么看?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