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自己的小调
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曲艺种类众多,说唱念打门类俱全。但若说到最富有天津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曲种,大部分天津人想到的一定是—天津时调。
【追根溯源话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艺术形式,用天津本土方言的字音,演唱传统民间小调,源于明清。那时候随着漕运兴盛,成就了天津的繁荣。茫茫运河就像一条忙碌的传送带,不但带来了商机、贸易和移民,还将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一同载入了天津。各地的民歌小调旋律如河水跳跃的浪花,流入天津并迅速传唱,它们和天津土生土长的鸳鸯调、靠山调、胶皮调等一起,被称为时新小曲,后来统称为时调,流传在天津的街头巷尾,不过那时还只是难登大场面的俚曲,底层的劳动人民唱的较多。
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演出照
20世纪初,时调在天津已经很是盛行,涌现出一大部分时调“票友”,他们都是各行各业最普通的劳动群众,有搬运工人、手工业者、拉车师傅等,为时调在天津打下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到处都是悠扬的小曲,满城皆闻时调声。除此之外,20年代,茶楼里也出现了专门演唱时调的艺人,时调的曲调和唱词更为艺术化、规范化,还创作了新的唱腔。一些社会名流开始前来观看,时调终于初入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后,时调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出自旧社会手工匠人的“靠山调”被改编得非常成功。50年代,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共同对时调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特色和未来进行了研讨,正式将其命名为“天津时调”。这是首次正式以天津地名命名一个曲艺曲种。天津时调,带着一丝故乡情结,在天津确立了自己特殊的重要地位。
王毓宝先生的得意门生国家一级演员高辉
【新时代、新时调】
天津时调集合了天津本土及外埠优秀民间小调之所长,曲目繁多,曲调丰富。天津方言的演绎使其带有更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容易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天津时调传统曲目的内容都来自市井人民的日常生活,通俗易懂。既有欢快的生活情趣,也有悲凉的伤春悲秋,都是人们在劳动之余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吟诵社会万象。
表演时,一人或者双人执节子板站着唱歌,还有乐队用大三弦和四胡伴奏。句式以七字句或五字句为主,长短句相间,四句为一番,句尾多押平声,板式有快慢之分,半唱半说。腔调高亢爽朗,情绪表达随意直接,表演方式豪放泼辣,与天津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也非常合拍,很能代表天津人,尤其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老艺人对时调进行了去糙存精的大幅度改革。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扬琴、笙等乐器伴奏,曲调更为欢快,富有感染力,更好地渲染了舞台演出气氛。唱腔从原来带点野性的粗犷豪放,走向华丽婉约。唱词内容也更多地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特色,使其能跟得上新社会的时代步伐。
时调对于研究天津曲艺、民风、民俗等的变迁过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随着天津城市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天然“活化石”。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时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年来,时调依旧面临着不可抗拒的衰退过程。老艺人们也都在努力地发掘和抢救传统曲目,期待能振兴时调,振兴天津曲艺。扶持和保卫天津人自己的时调,也是所有天津人共同的心声。希望时调这个本土孕育出的曲艺老树,能够在新时代再次绽放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