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藏地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

这里是“歌舞的海洋”,这里“家家有舞,人人能跳”。五光十色的西藏民族民间歌舞,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它是藏族人民源于身心的真切表达,它反映了藏族的社会历史、时代面貌、风土人情与文化艺术的演变。只有亲眼看见,置身其中,才能从那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的藏族舞蹈中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欢快、激昂与浓烈。

【品种繁多的民间舞蹈】

藏族舞蹈大致可分为民间舞蹈与宗教舞蹈两大类,民间舞蹈又可分作“谐”与“卓”两大类。“谐”中的代表性舞蹈有果谐与锅庄、堆谐等,“卓”中的代表性舞蹈有卓谐和热巴卓等。

果谐由藏语音译而来,“果”意为圆圈,“谐”意为舞,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围成圆圈唱歌跳舞,所以有人也称其为圆圈舞。它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连臂踏歌顿足为节的自娱性集体歌舞。这种古老的舞蹈从千年前诞生后一直方兴未艾,它的跳法简单易学,通常是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足为节,跳时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结实稳扎,节奏鲜明,以抒发集体的热烈情绪为基本特征。这种舞蹈属山南地区的最具特色,它的表现形式大体如此:场地中央摆着一缸青稞酒,男女舞者围着酒缸各站一边,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从左到右沿着圈儿踏步走动,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不时加入呼号,整体气氛活泼而热烈。有的地方也需男舞者执起铜铃,女舞者举起手鼓。当唱词告一段落,歌舞队的组织者“谐本”会带头发出“休休休休”的叫声,其他舞者随之一起拉手发出“曲曲曲”的应和声,或者一起叫道:“阿甲嘿!当下次仁!宋甲月拉!”此句相当于汉语里的:“一、二、三、四,一起跳!”

藏地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

藏地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

锅庄,顾名思义,就是“灶台”的意思。而锅庄舞,最初大概也就是围绕着灶台跳的一种舞蹈。舞蹈开始之前,所有参加的人都手拉手围绕场地或者火堆站成一圈唱歌。由一人领歌,随后大家分班合唱。随后,众人一边唱,一边逐步增加甩手、踏步的动作。等到一曲唱罢,只听得众人齐刷刷一声呼啸,然后就开始散开双手跳起正式的舞蹈。男性的舞蹈幅度稍大,宛若雄鹰展翅。女子的步幅则相对较小,加上漂亮的袖子在身后翻飞,如同孔雀一般亮丽柔婉。

作为藏区的一项民间舞蹈,果谐与锅庄并没有时间限制,舞者可以跳十几分钟,也可以跳几十分钟、几小时,甚至从日落跳到夜晚,再从午夜跳到天明都无人管束。可爱的藏族朋友们已经习惯用这种独特的舞蹈来消除劳动的疲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倾吐心中的爱恋。

堆谐是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圈舞。“堆”在藏语里有“上”或“高地”之意,藏族人民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及阿里一带叫作堆,当地农村的歌舞也就叫“堆谐”。17世纪中期,五世达赖喇嘛规定在每年雪顿节时让各地藏戏团云集拉萨献演,这种舞蹈由此传入拉萨并经过了多次加工,逐渐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堆谐舞蹈中的典型动作类似于现在的踢踏舞步,人们遂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在舞蹈时,男女舞者会在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以区别其他圆圈舞,现在的堆谐不仅保留了这一特色动作,还引入一些固定元素,比如伴奏音乐需有引子、歌曲与尾声,舞蹈讲求气氛热烈、动作灵活,既不拖也不赶,必须踏点准确,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与统一。堆谐的伴奏乐器比较多样,常见的有竖笛、胡琴和被称作六弦琴的札木聂,其他还有扬琴、根卡、横笛、串铃等。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现在舞蹈中的祭祀成分已逐渐减弱,多以祝福安康、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为主。这种舞蹈一般分为三段,表演中会由舞者演唱歌曲,具有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特点,另外,还会出现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典型作品有《大鼓舞》等。

热巴卓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它是“卓”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鼓舞。表演热巴卓时,男女艺人会在开头说些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话,而后,男执铜铃女执手鼓,绕圈走动翩然起舞。当舞至高潮时,鼓点激昂铜铃声声,女舞者会表演“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 等技巧动作,男舞者再表演“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这种鼓舞粗犷奔放,非常讲究技巧动作,在藏区素来享有“金铃银鼓舞热巴”之说。

藏地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

迎新年“跳神”大会

演员们色彩繁复的服装和夸张无比的面具,分别代表各种护法。

【独具特色的宗教舞蹈】

西藏宗教舞蹈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羌姆了,这种舞蹈也叫“跳神”,其历史可以追溯至7世纪。当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传教,可是西藏当地盛行的苯教已深入人心,为了顺利推行佛教,莲花生大师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西藏苯教相结合的方法,在该地区开始推行藏传佛教。而后,他又在祭祀礼仪中,创造了头戴各种神祇面具,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的一种祭祀性跳舞。这种舞蹈经多方演绎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羌姆,并随着藏传佛教渐渐流传开来。

羌姆这种舞蹈里既含有印度大乘佛教密宗金刚神舞的元素,也纳入了苯教“摇鼓作声”和拟兽舞的动作,目前在青、甘、川、滇藏区与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喇嘛寺院举行宗教节日时都有出现。

因为西藏各教派信奉的主神与护法神各有不同,所以羌姆里的舞蹈形象与表演日期都有不同。比较常规的流程是:一阵鼓钹齐鸣、蟒号声声中,大喇嘛带领仪仗队先行露面,两名僧人吹起唢呐,一名高僧举起焚香,两位神童手提香炉后续跟进。接着,戴着各种面具的主神、护法神、金刚神等依次上场,结成圆圈忽儿进忽儿退,跳出各种象征镇压魔鬼、具有威慑感的舞蹈动作。而后,再分段表演手执“德隆鼓”拂尘、法铃的各种寂静护法神舞与手执钵、剑、戟各种法器的怖畏金刚神舞。一些牛神舞、鹿神舞、寿星舞、罗汉舞、象征灵魂飞升的骷髅神舞、张牙舞爪的鬼怪面具舞等也会次第出现。最后,还会表演佛法故事及哑剧舞蹈等。在羌姆舞蹈表演的空当,不时会有喇嘛上场表演摔跤、角斗,或是小丑插科打诨娱乐观众。在舞蹈即将结束时,又有众位神兵齐齐出动,携带着火枪、兵器等将用牛血和糌粑做成的鬼首“朵玛”押赴广场,再点燃火把烧个干干净净,其意在驱逐一年之邪,同时祈得来年之福。

西藏的歌舞纷繁多样,风格浓烈,你可以数得清一年里有多少个藏族节日,却数不清有多少支热情的歌舞。那粗犷嘹亮的歌声与眼花缭乱的舞蹈在西藏大地上留下无数缤纷的色彩,那每一支歌舞从诞生到发展再到登临舞台,无不具有鲜明的印迹。至今,我们仍能从微妙的手势、舞者的姿态与牵连的手臂、踢踏的脚步中依稀看见藏地文明的发展脉络,看见藏民祖先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愿这些动人的歌舞继续渗透在民族风里,愿这些优秀的文明之花永远绽放在其根植的土地上。

藏地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

羌姆表演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