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世纪从印度地区传入西藏以来,佛教便在吐蕃社会原有的苯教文化土壤中开始了艰辛的初传步履。7世纪中叶至9世纪前半叶的200年间习惯上称作西藏佛教的前弘期,佛教主要在王室、贵族等上层统治阶层中流行。9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朗达玛的灭佛运动,使佛教在西藏销声匿迹。直到100多年后的10世纪,佛教的火种才重新在阿里、安多地区复燃。源自印度又结合当地苯教信仰,兼修显教的佛教密宗在西藏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在藏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至12世纪的西夏时期,藏传佛教既已传入中原,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的考虑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鼎力扶持,无疑使藏传佛教在汉地得以大规模发展繁荣,一度臻于极盛。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注重设像,于是形成了神系庞大、造型复杂的佛光灵相。较之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宗教功能在藏传佛教中被推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遗存至今的藏传佛教艺术品数量之多、品质之精自然毋庸赘言。
宋·释迦牟尼佛坐像
11世纪·莲花手菩萨立像
14~15世纪·宝生佛坐像
15世纪·金刚亥母立像
15世纪·四臂度母坐像
17世纪·不空成就佛坐像
17世纪·弥勒菩萨立像
18世纪·文殊菩萨坐像
18世纪·白度母坐像
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