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刀里蕴含了藏族人民的性格和藏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即使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它也不会因刻意而脱离生活的本真,更不会让藏族人民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从实用到艺术】
在世界屋脊生活的人们不仅要同严酷的环境作斗争,也要同高原生存的猛兽进行搏斗,于是佩戴藏刀成为藏族人千年不变的传统。如今,藏刀已经从实用转变为一种装饰艺术,在西藏,常常能见到身配数把藏刀的男子,颇有武士的风范。
最初的藏刀实用性第一,锋利、耐用是最基本的标准,美丽的装饰只是锦上添花,于是渐渐形成四大板块和风格: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鞘和刀把一般不镶珠宝,有的也会在上面镂刻一些吉祥图案。
一些藏刀的刀身上也刻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
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一般是用野兽腿骨上的皮,有些还带有爪子。易贡藏刀属于顶级藏刀系列,古代属于贵族和上层官阶佩戴的专用武器。
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镏金错银,镶嵌着珊瑚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
康区人性格粗犷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凤,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随意之美】
藏刀分为长、短、小三种。长刀约长1米,短刀大约35~40厘米,小刀只有十几厘米。总的来说,藏刀更接近刀的本质特性:古朴、凝重、厚实。藏族人民也很爱美,美丽华贵的藏刀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佩带出门会有荣耀感。特别是朋友乔迁、结婚或喜生婴儿时,送上藏刀会令主人感到格外高兴。
欧洲刀具将材质和锋利追求到登峰造极,维吾尔族刀和蒙古刀讲求精工细作,将刀具打造成观赏级艺术品,但藏刀除了美观和实用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们太随意了!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除了锻打精致、镌刻细腻、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凤这几个地域性的特点和定式以外,刀匠在里面注入的个人创造力非常丰富!形状、尺寸、图案、材质……全都有个性发挥。更有趣的是,使用者也可以对它们进行二次创造:加几匝既美观又坚固的铜丝绕成的箍、缠一圈吉祥的金刚结、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
正是这种“随意”,使得老藏刀几乎没有一把是重复的,每把刀都会读出令人欣喜的信息,这里面有藏族人民的审美方式,也有他们使用过程中对刀的历练,更有他们的“随意”创造传达出的对美的认识。
藏刀中蕴含着丰富的藏文化,包括历史分期、地域特征、美学分类、精神寓意、制作工艺、使用情况、发展历程等,涉及面极为广博和深厚,绝非一般人能解读,藏刀也由此成为当之无愧、别具一格的藏族工艺品。
各式各样的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