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像藏獒那般勇猛无敌,却也身强体壮、耐力惊人,发起脾气来能把一辆汽车掀翻;它不像藏羚羊那般身姿矫健,却也在这片高寒之地通行无阻,安然自在地度过了千百年。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有时像平静的高原之舟,有时又像英勇的角斗士,恬淡或激烈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鲜明的足迹。
【浑身是宝的高原之舟】
野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山海经·北山经》中曾记载:“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此处的“旄牛”即指野牦牛。在百余年以前,野牦牛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山脉,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牦牛分布范围已缩小至雅鲁藏布江上游、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两端环绕的约140万平方千米的高山寒漠中。因为它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极易适应艰苦的高山草原环境,习惯生活在气温在-30℃~-40℃间、海拔在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所以在普通家畜难以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荒凉河滩上,都可以见到自在行走的野牦牛。
这种高原动物体形笨重粗壮,一般体长多在200~260厘米,尾长约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公牛比母牛要高大一些。当它们站立时,肩部中央有明显凸起的隆肉,看起来前高后低。与其他牛类相比,野牦牛最明显的区别是浑身披有浓密的长毛。它的头脸、上体和四肢下部的毛略短,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有长毛,约有40厘米。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保护胸腹等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防止受冻,更可以遮风挡雨,使牦牛能够爬冰卧雪。它尾部的长毛形成簇状,显得蓬松肥大,一直到踵部。这身厚实浓密的长毛像是一件天然防寒服,让野牦牛在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里不畏严寒安然过冬。
野牦牛与藏族人民共生共存于青藏高原,聪明勤劳的藏族人民将其驯化后变成家牦牛,帮助人们搬运各种重物,因为具有惊人的负重能力,它渐渐成为青藏高原上有名的“高原之舟”。未经驯化的野牦牛比起家牦牛,虽然外形上差别不大,但体格要魁伟壮实许多。有人曾估算过:把一只野牦牛完全肢解,弃置牛头和肚内秽物,剩余的部分尚需要八头驮牛才能驮走。以每头驮牛常规载重100斤来计,一只野牦牛算起来千斤有余。据说,最重的野牦牛是家牦牛体重的2倍,重达1200斤,看来这家伙是青藏高原上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在现今日喀则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距离萨迦县城15千米处有一座海拔4500米的种拉山,“种拉”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野牦牛哭泣的地方”。当年在修筑萨迦寺时,许多藏民信徒便用野牦牛搬运木材,野牦牛经过山顶时,由于负重过度,再也无法前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浑身浓密的长毛使得野牦牛不畏严寒,能在雪地里自如行进。
野牦牛身上还具备两种奇特的宝物,一是皮,二是舌。它的皮非常厚实,最厚处可达6厘米,而且极具韧性,一般的手枪或步枪子弹根本无法穿透。附近的藏族牧民们有时会把偶然捕获到的野牦牛皮剥下来晾晒,制成菜板。在这样的皮菜板上砍骨剁肉,用几十年毫无问题。它的舌头也非常有趣,上面长有一层肉齿,可以轻松舔食各种植物。在牧草缺乏的季节,野牦牛会用大舌头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度过一段艰苦的时期。因为它具有适宜爬山的四肢和像马蹄铁一样坚硬的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寻找草食也就没有多么困难了。早先,藏地牧民们会把捕猎到的野牦牛舌头割下,将其晒干,再制成梳子来梳洗头发,这种“肉梳”用一辈子也不会出现变形或断齿的情况。直到它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肉梳”也就变得极其罕见了。
此外,它的长毛还可以作为织布的原料,产下的牛乳也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品,牦牛肉可供食用,那长长的牛尾巴还会被当地高僧拿来用作驱蝇的道具。
正在觅食的野牦牛
【拥有三大利器的角斗士】
别看野牦牛相貌凶狠,体形彪悍,却从不主动进攻人类与其他动物,只有在被触怒或受到袭击时,这家伙才会大发脾气,左冲右突,三五个壮汉根本抵挡不住,有时甚至能将一辆汽车撞翻。它的常规武器有三种,一是角,二是蹄,三是舌头。
野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但这并不表示它好欺负。这家伙的头部比较宽阔,顶上长有一对尖刀般的犄角,双角之间可以并排坐下两个人。两只犄角的平均长度为40~50厘米,最长的接近1米,形如月牙,极为锐利,是遭遇强敌的首要武器,当它高昂牛头瞪起一对牛眼时,那对犄角更显得桀骜不驯,牛气冲天。好在野牦牛很少主动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只有受到侵犯时才会扬起犄角冲锋上阵。野牦牛的四肢极为强壮,四蹄大而圆实,在蹄侧与蹄面都环有坚实而突出的一层边缘,足掌上还长有柔软的角质,但蹄甲小而尖锐。这样既可以令野牦牛减缓身体向下滑动的速度和冲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如履平地,又可以在击倒对手时给予致命的踩踏。另外,野牦牛的舌头也是一种隐藏在嘴里的利器。它的舌头表面多刺,宛如一种长着小倒刺的暗器。当与人为敌时,它会先用角抵,再上蹄踩。如果对方躺在低洼处无法使用角与蹄时,它便会用舌狠舔,第一下可令老羊皮袄变得粉碎,第二下可令伤者血肉开花。
野牦牛喜欢群体活动,少则二三十只,多则二三百只甚至上千只,雌雄老幼生活在一起,也有性格孤僻的少数部分独自行动。白天,它们进入荒山峭壁间,或站立反刍,或躺卧休息睡眠,夜间与清晨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寒荒漠植物为主。如果不幸遭遇到天敌狼群,公牛必然冲上前去保护群体,母牛则将幼仔及老弱同胞们安置在群体中间。公牛担任保护者是因为它的皮实在太厚,尤其是额头部位,那里的皮足有10厘米厚。就算公牛当场战死,狼也啃不动它们的尸体。若是公牛不在,母牛便会自动扮演起保护者的角色。有人就曾亲眼见过十几只母野牦牛一律头部朝外围成圆圈,护卫着圈里的一群小牛,与圈外四头恶狼形成对峙的情景。
就像是沙场上的角斗士,面临一次次险境又无路可逃时,野牦牛都会全力反击。它们在进攻前会首先竖起尾巴以示警告,若是警告无效,双方即会拼尽全力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直到一方力竭而死。一些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会毫无缘由地主动发起进攻,袭击任何从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包括人类、其他动物,或者是车辆等。
尽管在野牦牛群里存在这种危险的个体,但丝毫不妨碍绝大多数野牦牛成为人类的朋友。它们的憨实沉稳、坚忍耐劳,无形中已成为藏族人民的某种精神象征,无形却深刻地铭记在青藏高原这片迷人的土地。
被驯化的野牦牛变成家牦牛,可帮藏族人民搬运各种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