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观
九乡彝族回族乡位于宜良县境内,距昆明90千米,是彝族先民世居之地。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峡谷间溶洞密布,故有“溶洞之乡”之称。在九乡,已发现的溶洞有90多个,数量居全国最多,规模最大,类型也最齐全。九乡溶洞以包含世界上所有喀斯特溶洞特征而闻名,在地质界又被誉为“完整无缺的喀斯特地貌教科书”。
九乡彝族回族乡位于宜良县境内,距昆明90千米,是彝族先民世居之地。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峡谷间溶洞密布,故有“溶洞之乡”之称。在九乡,已发现的溶洞有90多个,数量居全国最多,规模最大,类型也最齐全。九乡溶洞以包含世界上所有喀斯特溶洞特征而闻名,在地质界又被誉为“完整无缺的喀斯特地貌教科书”。
九乡地处山区,碳酸盐岩分布极其广泛,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这些碳酸盐岩地层,大约形成于6亿年前的震旦纪。岩层在地质运动中不断被抬升,在悠久的地质变迁过程中,南盘江各支流深入切割滇东高原,连绵的峰峦不停地被强大的河流冲刷,饱受地下水流侵蚀。十分坚硬的碳酸盐质岩石也被不断溶解、溶蚀出一个个洞穴,形成了九乡喀斯特洞穴密布的景观。由于碳酸盐岩的性质差异,形成的溶洞也形态相异,各有千秋。特殊的峡谷地质构造,强烈的水动力侵蚀条件,使得这里的溶洞群特色鲜明,是一个非稳定断裂的、溶蚀与侵蚀叠加的岩溶洞穴系统。
由于形成过程中地壳间歇式抬升,九乡溶洞断层轮廓分明,一般分为上下4层,构成了喀斯特地质发育的全过程。第一层分布在1900米的海拔高处,主要是溶蚀漏斗形态的溶洞,形成年代较早,洞内的石钟乳等钙华多因再次遭到溶蚀而消失。第二层海拔约1700米,集中分布着九乡最美的溶洞,洞穴内溶解在水中的石灰质因过于饱和而沉淀析出,久而久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等,琳琅满目,折射出斑斓的光芒。第三层溶洞最险,位置一般高出河床约20米,洞内多积水,常与下一层洞相通,钙华层出不穷,景观多样。第四层溶洞最奇,与上层溶洞相通的夹道常常形成大瀑布,落差高达几十米。洞内的暗河与洞外沟通,串联成巨大的洞室,形成相连的洞穴系统。
溶洞外峡谷碧水涓涓,荫翠峡很窄,天如一线悬在顶上,一泓碧水绕过峡道,两岸古崖参差,壁立千仞。与荫翠峡紧邻的惊魂峡,峡谷长700米,几十米深的谷中流水湍急,瀑布飞溅,雷霆万钧,鸣声隆隆,令人惊心动魄。峡谷的尽头是溶洞,洞中石笋石芽密布如林,大大小小,景象壮观。石笋林附近有梯田状的“神田”,鳞次栉比宛如逼真的农家普通梯田。实际上它们是石湖群,水中富含的钙质经过年深日久的沉淀,自筑成坝,形成了这些酷似梯田的“神田”。
从一个溶洞逶迤至另一个溶洞,宛如错综复杂的迷宫,九乡溶洞的魅力正在于无穷无尽的美感。这个充满神秘的世界,洞外山水,洞内乾坤,滴水穿石,钙华绚丽,岁月在这里沉淀着无限的斑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