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佛都
大理自古就是“文献名邦”,古城之畔,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远远望去,三塔一大二小,背靠苍山,面临洱海,鼎立天地之间,俊逸不凡,是中国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也是大理最著名的胜景。
大理自古就是“文献名邦”,古城之畔,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远远望去,三塔一大二小,背靠苍山,面临洱海,鼎立天地之间,俊逸不凡,是中国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也是大理最著名的胜景。
据《南诏野史》记载,三塔原属崇圣寺,据说该寺有五宝,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佛都匾和三塔。三塔为圣僧李成眉始建于南诏国时期,耗费工人银钱时日无数。三塔建成后,历来为人所乐道。然世事沧桑,崇圣寺早已毁灭,独留三塔在人间,见证着历史风云。
三塔是典型的唐塔建筑,先建了大塔,后建二小塔。大塔叫千寻塔,矗立于南北两个小塔之间,呈三足鼎立之势。千寻塔为方形基座,底宽9.9米,基座下层四周有石栏,四角柱头上均雕刻着石狮,上层镌刻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雄奇苍劲,气势磅礴,是沐英后裔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身共16层,为密檐式空心砖塔,高69.13米,直入云霄,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塔内装有木骨架,设有木质楼梯贯通上下,循梯可达顶层,瞭望大理古城全貌。南、北二小塔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塔身均与千寻塔相距70米,两塔形制一模一样,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0层,高42.4米。塔身通体抹石炭,望去好似玉柱擎天。小塔外观设计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层出檐,飞檐翘角,轮廓优美,塔顶是 华丽的镏金塔刹宝顶,光彩夺目。南北二小塔对称分布,拱卫着千寻主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
与西安的小雁塔造型风格类似,三塔同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但又独具云南古朴的民族特色。 一、三塔层数为偶数,而非中原多见的奇数。另外,中原塔多呈矩梯形,下大上小,三塔则上下较小,中部偏大,轮廓呈曲线。塔下仰望,塔入云霄,风动云涌,似有倾倒之势。
崇圣寺主建筑——雨铜观音殿
崇圣寺南诏建极大钟楼
崇圣寺雨铜观音殿内的雨铜观音像
修成三塔后,在塔西靠苍山一面,又建了规模宏大的崇圣寺。该寺始建于唐南诏时期,又经宋大理国时期扩建,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南诏国时期崇佛之风大兴,佛寺在云南境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到了大理国时期, 大理二十二代国王中,就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大理已堪称“佛国”。崇圣寺尊崇“观音”,南诏、大理国时期当地居民对观音极为崇拜,崇圣寺即为大理佛教活动中心。骠国(今缅甸)、星逻(今泰国)国王曾到崇圣寺祈拜敬香,迎佛牙,三塔俨然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
然而,据《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证道歌碑、佛都匾随寺院一起,消失在茫茫时间之海。三塔历经千年风霜,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明朝正德年间有一次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毁坏无数,千寻塔也严重受损,折裂似破竹,但十几天后竟自行复合,完好如初。两座小塔微微倾斜,至今已有400多年。远望三塔,撑天拄地,傲立于苍山洱海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近代以来,三塔受到保护与重修,在维修过程中,在千寻塔中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佛经、铜片等文物无数,是迄今为止该段时间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2005年4月,重建崇圣寺,结束了三塔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岁月。整个仿古建筑群占地600余亩,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地规划安排。广场、山门、殿宇、阁楼、牌坊等建筑起伏跌宕,气势磅礴。
三塔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更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纵然时光流转,它依然默默矗立在天地间,与苍山洱海一起,谱写着大理的另一个风花雪月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