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圣地
鸣凤山自古便是云南著名的道教圣地,鸣凤山金殿原属太和宫殿的一部分,位于昆明城东鸣凤山密林深处。殿宇黄铜为瓦,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光芒四射,故得此名。明朝万历年间,陈用宾任云南巡抚,仿照湖北武当山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而成,殿内供奉北极真武大帝,迄今已380多年。
鸣凤山自古便是云南著名的道教圣地,鸣凤山金殿原属太和宫殿的一部分,位于昆明城东鸣凤山密林深处。殿宇黄铜为瓦,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光芒四射,故得此名。明朝万历年间,陈用宾任云南巡抚,仿照湖北武当山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而成,殿内供奉北极真武大帝,迄今已380多年。
民间传说,陈用宾是受吕洞宾的引示来到鸣凤山,受到“剑影横天,笛声吹海”的吕仙人点拨,发现鸣凤山钟灵毓秀,是个“洞天福地”,于是在此修建太和宫。明朝崇祯年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金殿移至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故天柱峰又名“金顶”。鸣凤山太和宫金殿的基座、浮雕栏杆等均未移动,保存至今。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了现存的金殿,使之更加辉煌。
登临鸣凤山,过迎仙桥,经过第一、二、三天门,即可见庄严古朴的太和宫大门。 沿着高高的大理石台阶而上,就是太和宫的中心建筑——金殿。殿外周围有砖墙保护,长约数十丈,威严似皇家紫禁城。殿高约7米,宽、深各6米,逼真地再现了重檐歇山式木构古典建筑的特色,重檐飞阁,比例均匀,结构严谨,雕刻细腻。建筑的瓦顶、梁柱、斗拱、供桌、门窗、匾额乃至神像罗幔、楹联旌旗、桌案瓶器等都是用铜铸成或锻成,总重约250吨,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
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坐像,长相端正庄严,丰姿魁伟。真武大帝两侧立有谦恭和顺的金童玉女和持剑的水火二将,二将披甲利剑,形象威武。塑像均精雕细镂,铸工精美,栩栩如生。金殿的一楼一阁、一物一像都集古代冶炼艺术之大成。铜铸的七星剑、金犴、小钢亭、“明钟楼”上的大铜钟等,令人叹为观止。大铜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高2.2米,重约14吨,是昆明现存最大的钟。起初保存在昆明城南宣化楼中,后来移至金殿,并修建了这座“明钟楼”。敲响巨钟,声震数十里,为鸣凤山平添了几分威严与肃穆。
人世几回伤往事,江水依旧枕寒流。《重修二天门碑记》中记载了清朝乾隆、道光年间两次大地震,殿宇牌坊、茶座等都震摇摧坏。咸丰年间,太和宫再次被毁,三元宫夷为灰烬。光绪年间修建金殿,铸造亭台、神像,山门、牌坊等都得到了重修。
百年风雨沧桑,几毁几建的金殿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1999年,为迎接世界园艺博览会,太和宫建筑群再次得到大规模维修。殿宇精致恢宏,在翠谷幽林中金光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