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修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由僧人智元禅师组织设计完成,名字来源于佛教“六和敬”之意,因其形状方正,棱角突出,又名“六合塔”,意为“天地四方”。六和塔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最初被赋予的使命是镇压钱塘江汹涌的潮水。
六和塔通高59.89米,塔内为砖石结构,共7层,塔外为木质结构,共有8面13层,整体构造独特。六和塔内部由螺旋阶梯相连,并以两层为一级,墙壁上装饰有须弥座。第三级须弥座最让人赞叹,设计者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仙境天庭等图案雕于其上,工艺精湛,构思巧妙,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真实、完美,使每一幅图看上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浏览一幅世外画卷。
六和塔外层采用自下而上逐级减少的梯形结构建造,每层塔檐上都挂有铁质铃铛,全塔共有104只铁铃。檐上刷漆明亮,檐下略显暗淡,这种一明一暗的设计也为六和塔增加了观赏性。从塔内拾级而上,每一层都有围栏,游人可在此扶栏远眺,观赏美景的心情因所在高度和角度的变化而不同,算得上360度无死角观赏。
六和塔自身的建筑优势使它成为钱塘江潮汐的著名观潮胜地,并且,早在南宋时期,六和塔就成为观潮最佳地点之一。一年四季365天均可以领略钱塘江大潮带来的震撼和惊喜。尤其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大潮聚集最大能量强势来袭时,登古塔,观大潮,成为游客在月轮山游玩的重要选择。六和塔观潮不分时间,白天可赏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夜晚可听振聋发聩、惊天动地之声。明代戏曲家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记载了月夜观潮的情景,日暮西山,塔灯燃起,月光洒向奔涌而来的潮水,只见“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
六和塔自修建以来,经历了多次修缮。北宋末年,天下时局动荡,六和塔难逃厄运,全塔被烧毁殆尽。南宋时期,宋高宗为了抵御钱塘江潮水,下令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修六和塔,于11年后,隆兴元年(1163)年末宣告竣工。整体规模虽不及原塔,但仍旧坚固精致,因塔得名的六和寺被赐予“慈恩开花教寺”的匾额。元朝期间再次重修六和塔。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侵入杭州城,寺院和六和塔都被破坏,塔身被烧毁,只剩下砖体结构。明朝万历年间,高僧莲池大师主持重修六和塔,对塔身、塔内、塔基都做了相应的改动和更换。清朝时期,多位皇帝都曾下令修缮六和塔,乾隆皇帝更是有感于六和塔优美的景致,而在塔前牌坊上留下“净宇江天”的墨宝,并为每层塔身赐名,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七宝庄严”。
远观六和塔,恢宏庄重,高贵华美,宛如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站立在钱塘江一侧,登塔而望,宽阔的江面,浩荡的江水,如遇涨潮之时,更可以饱览浪涛翻滚、水流湍急的钱江潮。此刻立于六和塔上,顿觉内心汹涌澎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扶住六和塔的栏杆,所有躁动的情绪都被无声地化解,坚定、平静、胜利的心态占据了整颗心。远处巍峨的群山和江面上不时漂过的帆舟,都为游人平添了许多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