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以娇小的身躯,从降生开始仅以桑叶为食就可以吐出透明纯洁、韧性上好的蚕丝,在我国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功臣就是蚕。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颂蚕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纪念蚕对人类的贡献,以锦缎丝绸为盛的浙江人,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扫蚕花地”活动。
“扫蚕花地”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德清县是浙江省有名的经济强县。历史上的德清县以养蚕种桑闻名天下。清末民初时期,当地的蚕农在每年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期间,都会邀请专业舞蹈表演艺人到自己的养蚕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据说与古代蚕神信仰和祛蚕祟的驱赶巫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而保存了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研究蚕桑丝绸民俗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据史料记载,当时“扫蚕花地”有7种不同的曲调,4种不同的表演风格,知名艺人达20多人,艺术上已较为成熟,是“扫蚕花地”发展的鼎盛时期。
“扫蚕花地”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是由当地农户在从事蚕桑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并发展形成的。舞蹈的目的是为了敬拜蚕神,并祈祷获得丰收,表演形式能直观地反映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特点。德清县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西靠天目山麓,南邻杭州,北接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促进了德 清县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工业要地,德清县的“扫蚕花地”活动流传至今。
“扫蚕花地”表现形式多样,以女性单人表演为主,另有锣、鼓、二胡、笛子、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伴奏,是蚕花庙会上最重要的一项表演。身穿锦缎红裙,双臂披黄色丝带的女子,一袭古装打扮,酷似仙女一般,在四角凉亭中随音乐翩翩起舞。角亭下是一辆人力花车,在布满鲜花的车中贯穿着三根又粗又长的竹制挑担,前后各有数名身着统一的黄色喜庆服装的青年男子,抬着花车在巡行队伍中前行,两边还有数名护花使者和乐队随行。车上女子随伴奏边舞边唱,歌曲内容多讲述蚕农生产劳动的过程,以及祝福蚕桑丰收的话语,舞蹈动作也多反映采桑、养蚕等与养蚕业息息相关的步骤,如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表演者们在人山人海中穿梭往来,场面异常热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桑蚕丰收的强烈愿望,也可以看出当地百姓对这项古老的活动的重视。
“扫蚕花地”的舞蹈表演反映了江南妇女在从事蚕桑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端庄、优雅的性格特点,以及干净利落的劳动习惯。伴奏的乐曲曲调古朴纯净,旋律优美轻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之一。“扫蚕花地”于2006年被浙江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这项古老的民俗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及徐亚乐、杨筱天、娄金莲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中,会不断吸引和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它,并祝福水乡百姓的蚕桑劳动取得更大的丰收。
“蚕花娘娘”从小轿中向外抛洒象征丰收的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