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人类的进化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象征之一。当人类第一次脱离树上生活,在地面上找到的最好的生存工具就是火。
炼火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远古时期,东西方就已经流传着关于火种来源的故事。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得了火种;燧人氏允婼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火作为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对火的崇拜和敬畏,磐安县至今还保留着每年炼火的习俗。
炼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当时,人们为了庆祝狩猎得到的野兽,围着篝火尽情地跳舞,以此感谢火神的恩赐。后来,当人们遇到疾病、灾荒、瘟疫的时候,也常常会燃起篝火,祈求神灵庇佑。这种祈祷活动由一位自称可通天地的巫师带领,参加者众多,法式宏大庄重,据说可以驱赶妖魔、消灾避祸、祛瘟驱邪。“炼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流传和延续下来的。
磐安炼火经历了娱人—娱神—娱人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开始的围猎庆祝到作法祈愿,再到现在的文化传承和表演,变化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变的却是磐安人千年来对火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崇拜。磐安炼火在宋朝时达到鼎盛,据《磐安县志》记载,宋越国公卢琰因避祸辗转来到浙江,并隐居在磐安县;孔子第48代孙孔端在南宋初年也为了躲避战乱南迁于此。这些名人定居此地以后,都对磐安炼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开始加入到其中。这种习惯在他们的子孙中代代相传,对炼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磐安炼火活动通常在夜间举行,主要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种,文戏有深泽炼火,武戏则是双峰炼火。当地居民将一筐筐木炭抬到火场,就是炼火的全部准备工作。一场炼火仪式大概需要准备30~120箩筐木炭。仪式开始时,将所有木炭堆在画有八卦图案的圆形火坛上,并引燃。
参加炼火的人要先吃三天斋饭,沐浴净身,并且不能夫妻同房。仪式由一位赤脚的老者引领,先行拜祭之礼,举手指天,口中高喊咒语,犹如神灵附体,其他的炼火成员也随之附和,以此祭祀天地告慰天神。待敬天仪式完成后,老者率众在火堆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行跪拜礼,同时锣鼓响起,鞭炮齐鸣,炼火仪式正式开始。老者手持铁铲首先冲到火堆前,将铁铲插入火炭中心逐渐向外拨动,被禁锢在煤炭里的熊熊烈火瞬时冲出重围,火焰飞升至数米高,景象宏大绚丽,老者的动作,加上火苗蹿动、木炭炸裂的噼啪声如同凤凰涅槃一般壮观。接着,其他炼火者或持钢叉,或执铃铛,按顺时针方向绕火圈一周,而后,从北门冲进火坛,踏过火堆,经南门离开,再由西门进入,踏过火堆后,经东门而出,如此反复在火焰上穿梭,15分钟为一坛,一般炼三坛即完成炼火仪式。整个过程惊险刺激、庄重严肃。
2006年,磐安炼火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磐安县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炼火)之乡”。 这种原生态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赴汤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
将要从烈火中冲出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