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濒临东海的杭嘉湖平原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礼仪之邦、丝绸之府、旅游之地”的美誉,这就是距离省会杭州98千米的海盐县。古代的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进行渔猎农牧活动,是著名的崧泽文化发祥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被设为县城,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此后历朝历代都视海盐为重要的商业要地,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今天完整有序的海滨城市。
海盐的发展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的发展给海盐人民带来了实惠和福利,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盐滚灯。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盐地区常受到台风影响,海水频繁肆虐海防,甚至威胁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海盐地区商业发达,一些海盗也打起了这里的主意,并不时地侵扰出海作业的渔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创造了滚灯,不仅可以将它填满 巨石投入大海中抵挡汹涌的潮水,也可以通过比武夺灯的方式锻炼和培养居民的自身素质,在遇到海盗的时候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为了夺取象征强者的黑心灯,各个村庄不断地提升村民的武艺,这对海盗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滚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近900多年的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描述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这两句诗,记录了两种滚灯的形式:一种外形较小可以掷于空中并在中心装有火烛;另一种则体积较大只能在地面上推动前行。
滚灯的传统样式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多,重20千克,小的直径也在90厘米左右。灯架用12根竹篾编织而成,中间有一个竹编的小球,可内置蜡烛,并有红、黑之分。红心灯称为“文灯”,重10~20千克;黑心灯称为“武灯”,最重的可达30千克,是最强者的象征。
滚灯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周边情况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在重大节日或庆典上被视为重头戏。海盐滚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灯,它最大的特点是表演形式的特殊性,重在体现表演者与滚灯的互动。滚灯无论是被抛掷在空中还是大力地在地上翻滚,其灯芯中的蜡烛都不会熄灭,这是最能体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方式。传统滚灯表演有9套27个动作,并且每个动作都辅以生动而形象的名字,如“张飞跨马”“王祥卧冰”“开荷花”等,让观赏者在观看的同时浮想联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贯彻和落实发展并复兴民间艺术的方针政策,海盐县宣传部依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筹办了第一届民间文艺表演,滚灯表演成为现场的主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代代人们的努力研究和挖掘,终于在保留古老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民生活和劳作的特点,形成了新的舞蹈类型,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海盐滚灯还作为交流项目远赴海外,为建立中外良好的关系架起了一座文艺的桥梁,让世人充分了解和欣赏到了滚灯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炎黄子孙的聪明智慧。
杭州拱宸桥畔荣华戏院古戏台上表演的滚灯节目
滚灯爱好者将滚灯作为一种强健身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