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喉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心位置,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同时,合肥也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交通中心。它东有滁州、马鞍山与芜湖,南有安庆,西有六安,北有淮南,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为占据了地理优势,合肥又被称作“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南之首,中原之喉”。
【因水得名,三国故地】
合肥一名的由来与淝水有关。淝水源于合肥市西南端的紫蓬山,流淌出山后分为两条支流,一支东下经过城南,称作南淝河,另一支向北与鸡鸣山下的水流汇合后,再分作金斗河与东淝河两支。金斗河向东折去穿城而过,早已消失不见,东淝 河向北经过寿县注入淮河,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合肥正处于东淝河与南淝河的交汇处,故而得名合肥。
合肥是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古城,它在朝代更迭中几次易名。合肥之名见于史料最早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它尚被称作合肥县,隶属淮南郡。东汉时期,一度改作合肥侯国。三国时期,合肥县属于魏国淮南郡领地,吴王孙权曾多次进军攻打,虽然未攻下这片兵家要地,却留下许多历史事迹,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教弩台、孙权跃马飞骑桥、满宠修建三国城,再加上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许多历史故事,因此被称为“三国故地”。从南北朝到隋朝之前,合肥的名字先后被称作汝阴、合州等。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建朝后,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县隶属于庐州。此后,合肥之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合肥立交桥夜景
庐江的周瑜墓园
合肥李鸿章故居
张顺兴号
合肥的百年老店“张顺兴号”出产四大名点,即麻饼、烘糕、寸金和白切。麻饼是一种实心饼,也叫金钱饼,状如月饼,色泽金黄,表皮满布着芝麻,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烘糕由糯米制成,颜色洁白,清香酥脆,入口化渣,它与麻饼大约出现于北宋。寸金长约一寸似笔杆,有橘饼与桂花的香。白切是一种糯米糕点,有薄甜脆与芝麻香的特点。
【包拯家乡与淮军摇篮】
包拯的大名可谓无人不晓,这位历史上著名的铁面清官就出生在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他28岁中进士却辞官 不授,至39岁时才登仕途,离家出任扬州某地知县后一直做到二品大员枢密副使。他63岁时病逝于开封,第二年即被安葬于合肥。在他一生中,有近40年的时间在合肥度过,这里就是他的出生地与安葬地。如今合肥市有纪念这位北宋清官的包公园。
合肥这片土地也是清朝淮军的始建地,许多淮军将领都诞生于此,如李鸿章、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叶志超、聂士成等。作为清朝淮军的第一将领,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创建了淮军,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编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成为晚清三大军事集团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除了提到的这些名人外,合肥还诞生了其他著名人物,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周瑜、明朝开国大将张德胜、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民国时期皖系军阀段祺瑞、曾策划暗杀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民族志士王亚樵、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宝森、爱国华侨董寅初等人。
如今,合肥市依然保存着这些名人的遗迹。如逍遥津、周瑜墓、三国遗址公园、包公园、袁术古堆墓、六家畈古民居、吴复墓石雕群、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刘铭传故居、孙立人故居等。
【科教之城与绿色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合肥市的城市绿化和科学教育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早在1992年,合肥就与北京、珠海一同被列为国家首批园林城市,有“绿色之城”的美誉。合肥的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多平方千米,城市绿地率达40.2%。那座呈开放式的环城公园,全长8.7千米、面积近1.4平方千米。它像一条巨大的绿玉项链,围绕着老城区圈出一片绿色通道,又自然融入了新城区。此外,合肥还拥有很多自然美景,如紫蓬山、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桴槎山、丰乐生态园、圆通山、四顶山、周公山、大蜀山、双凤湖旅游度假区、冶父山森林公园、岱山湖、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卧龙山、滨湖森林公园、佳州生态园、大张圩森林公园、白马山、南艳湖、翡翠湖、天鹅湖汤、池温泉等。这些自然美景为这座“绿色之城”增添了无限美景,令人观赏之余赞叹不已。
合肥还是一座科教之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1年,英国一所权威机构评选出中国十大科研城市,合肥紧随北京和上海之后,名列第三。同时,在科研机构排名中,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居第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超过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据了解,合肥现在全市拥有42所高等院校、2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万科研人员,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昔日扼守中原之喉,今日拥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绿色之城与科教之城多项美誉的合肥,近年来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力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华东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