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都
桐城隶属安徽省安庆市,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此地地形呈西北较高、东南略低之势,境内的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状分布,此地有龙眠、玉屏、投子三山,又有大沙、挂车、龙眠、孔城四河注入菜子湖,再经枞阳闸注入长江。这座山水灵秀之地自唐代正式建县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孕育出了众多文化名人,有享誉千年的“中国文都”之称。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
【文都代有英才出】
桐城位居中原地带,它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虽然被称作桐国,也是诸侯国,但却在楚、吴、越大国之间频繁易主。秦统一六国后,桐国改作舒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又屡称枞阳县、阴安县等。隋朝初期,仍称枞阳县,后来改 作同安县。唐朝中期,安禄山叛唐,便去除了同安县名中的“安”字,首次改称桐城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盛唐以来,桐城便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向来文风昌盛,代有英才出现。唐朝诗人曹松写下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北宋时期,桐城著名画家李公麟留下传世佳作《五马图》;明代有名的文官武将何如宠、方孔炤与明代诗人画家方维仪、方以智;清朝有礼部尚书张英,书画家姚元之,诗人钱澄之,文学家戴名世、姚鼐、方苞、刘大櫆等。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清时期,桐城当地考中进士者就达240多人。而在整个清代文坛,桐城文人自称“桐城派”,是当时最大的作家群体,甚至一度有“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之说。
桐城文庙大成殿建于明洪武初年,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古朴、典雅、端庄。
桐城半山阁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的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
即使在今天,桐城也人才辈出。根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由桐城走出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 人所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县级区域仍然名列前茅。由此可见,桐城市的确是一座实至名归的“中国文都”。
桐城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千米,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老街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千米,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城中名迹】
在一座以文显名的千年古城中,桐城随处可见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如明代大学者方以渐的“讲学园”,明末画家方以智的故居“潇洒园”,明代重臣左光斗的故居“啖椒堂”和“左公祠”,清代礼部尚书张英、清重臣张廷玉的“宰相府”,清代文学家姚鼐亲手栽植的银杏树,书画家姚元之的旧馆“竹叶亭”,学者方东树的家庙,学 者吴汝纶的“半山阁”藏书地,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的故居等。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令孺、光仁洪等人,也在这座古城留下了踪迹。中国的文史学家罗哲文前些年考察此地时曾提笔赞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此地的建筑景观也颇具风韵,从桐城文庙、东南二老街、告春及轩、紫来桥、静土莲社、仙姑井等依然可见旧日的文都之风。这里的名胜古迹不仅是历代文人的钟爱,还为这座千年文都锦上添花,再传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