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依旧清波荡漾,长长的城墙倒映在潋滟的水面上,苍茫的天空下,一行大雁排成队从城墙上飞过……一时之间,岁月静默。古城商丘,犹如500年前一般,安静,祥和,博大。或许,历史的变迁丝毫未能掩盖它独有的风韵。
商丘古城南门
蓝天下,记载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依然庄重而古朴地伫立在城市中。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是中原地区东部门户和中心城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总面积达1.07万平方千米,截至2008年年底,人口数量达828.36万。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等农产品,被称为“豫东粮仓”。商丘还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
商丘古城,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德古城,这座自明清时流传下来的历史建筑,已经拥有500余年历史,直至今日依旧巍然耸立在豫东大地上,城郭、内城、护城河,如500年前一样,静静地围绕着昔日的古城。一株株垂柳沿河而立,轻风拂过,柳枝摇曳,为厚重的古城增添了一丝灵动。城墙巍峨,城河蜿蜒,却不知在这座城的下面,还叠摞着5000年以前的4座古城池……
木兰祠碑亭(之一)
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现幸存祠碑2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商丘古城,传承5000年的历史变迁】
商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世纪。火文化发源于商丘,“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 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纪元;“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阏伯在这里观星纪时、掌管火种;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都曾在此建都;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在这里;文哲大师庄子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也在这里。
商丘作为“三商”之源而得名。商祖王亥在这里服牛驯马以利天下,是华夏贸易的开创者。从此,商族人驾着牛车,做着与其他各国人民交换货物的工作。后来,商族第十六代子孙商汤带兵灭夏,正式建立了商朝,商汤还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搬到商丘,作为护城之宝。虽然商族的后世子孙立都于别处,但无法否认的是,商丘才是商朝根基之所在。自西周灭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作为宋王受封于商丘,商丘就成了宋国的都邑,在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立都于商丘的宋国曾长期雄踞中原,而商丘城也在这段时期内取得了长足发展。
阏伯台
即火神台,是距今4000多年的观星台的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建的灵台,还早22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火神台形如墓,火神台上建有阏伯庙,大殿、拜厅、钟鼓楼等俱全。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建筑。
汉朝时,梁孝王刘武被封为梁王,都邑定在商丘。《汉书》上说,刘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梁孝王在商丘兴建了300里梁园,筑亭台楼 阁,植奇树异花,收集天下奇珍异宝,并招揽天下贤士,著名的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都曾客居他的门下。众多文人雅士于梁园之中题诗写赋,梁园文风盛极一时,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唐朝“安史之乱”时,商丘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大唐名将张巡为了抵制叛军,带领商丘百姓在此地展开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古城保卫战。这次战争使商丘古城十室九空,再也不见昔日的繁华胜景。
大伤元气的商丘古城,直至宋朝时才得以复苏,成为一座商业鼎盛的大都会。屈指数来,自阏伯始,商丘古城历经4000多年,有了商丘、睢阳、宋国、砀郡、梁国、梁郡、宋州、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多个名称。但是,曾经的繁华与鼎盛早已不复存在,正如李白在《梁园吟》中所说的那样:“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李香君小像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才学卓然,同时又是怀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一代奇女子。画中李香君绣衣缃裙,正专心致志地捧读书卷。
【格局与建筑,古城里的古色古香】
岁月荏苒,5000年的历史变迁带走的不只是记忆,曾经辉煌的古宋国城池、梁园遗址都已深埋厚土之下。如今的商丘古城,虽然已不再是名震天下的国际性大都市,但是曾经的辉煌和深厚 的底蕴却从未改变,最为幸运的是,明清时的城墙一如500年前那样巍然耸立。整座商丘古城,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在地图上看起来外圆内方,好似一枚巨大的古钱币,暗喻这里曾是商业文化的发祥地,而城墙外方内圆的设计也喻示着天圆地方、阴阳和合之意。
静静的护城河,如昔日一般围绕着城墙蜿蜒游走。在城外绕城而行,斑驳的城墙上偶见大小不一的方砖,很显然来自不同的年代,而正是这些城墙维护者的努力,才使我们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这座年代久远的古城墙。古城有4座城门,东宾阳门、西垤泽门、南拱阳门、北拱辰门,四门八开,是商丘古城独特的风景。
壮悔堂外景
走进城内,街道、建筑,也保留着固有的古风古韵。商丘古城内的布局,无不凸显出易经风水文化的精髓,由东门而入的大隅首和由西门而入的小隅首相错一条街道,这种布局也是出于防止金木相克的五行之说,这在中国四大古城布局中是绝无仅有的。商丘古城内共有93条街道,据说是根据易经风水学设计而成。易经中,“九”是最大的数字,“三”则源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古城街道并不宽阔,却严谨有致,独有韵味。
城内明清时代的旧庭院壮悔堂、侯府、八关斋、穆氏四 合院等建筑一座座安详地矗立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初才子侯方域与李香君曾经相守的壮悔堂。这里封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昔日的香君楼、壮悔堂以及侯府,却依然如往日般静静地耸立在商丘城内,如同历史留下的一声重重叹息,为商丘增添了一份情爱的滋味。
出古城南门,便可见“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这里曾是范仲淹、侯方域等人的求学之处。而在隔街相望的另一侧,则是著名的张巡祠,正是他与部属的浴血奋战,才使得唐朝的历史多延续了100多年。其功德正如韩愈所说:“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欤?”在商丘城内,至今还流传着这位声名赫赫的盛唐名将的故事,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凭吊这位英雄。
八关斋正门
八关斋位于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500米处,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一座八棱石幢,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写的《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
伫立在南湖畔的应天书院,静谧而清幽,远远望去依稀能听到群儒的读书声……
【古城内的新气象】
商丘厚重的历史并没有阻挡它前进的脚步,在时间的追赶下,商丘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商丘东部临近沿海,北部与齐鲁接壤,是西部中原和南部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结合处,是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商丘被交通部确定为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以及连霍和京珠高速在此交会,形成了承东启西、起南贯北的黄金“双十字”。
商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粮食年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占河南省的十分之一,被称为“豫东粮仓”。商丘还有“中国面粉城”、“中国钢卷尺城”、“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等多个头衔。在河南乃至全国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显露无遗。
商丘永夏煤田煤炭储量达100亿吨,柘城煤田储量达20亿吨,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就在这里。
南城门楼、归德府文庙、壮悔堂、火神台……这些名胜古迹,如同一道道时光的痕迹,刻画在商丘的土地上;交通枢纽城市、“豫东粮仓”、煤炭能源基地……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为商丘描绘了绚丽的未来。这座看上去并不炫目的古城,承载的是中华历史与文明变迁的辉煌历史,谱写的是新时代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