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这里,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现代化的装饰,行走在街道上,最大的感觉,就是安静、祥和。在这质朴的外表下,却埋藏着中华文明的源头。数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文明闪耀着最初的曙光,时光或许将历史掩埋。但是当一切重现天日时,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这里,就是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的安阳。

古城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的交汇处。安阳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华北平原,总面积达7413平方千米,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总人口576万。安阳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节气候,是一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的中原城市。在这片看似中庸却最适宜居住的土地上,中国最早的一批居民生根发芽,并创造出人类最早的文明。这里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名城;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中华伊始,文明曙光初现安阳】

追溯安阳的历史,恐怕要从25000年前说起。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安阳的原始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创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这里遗留下来的原始人洞穴遗址,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而在此后的10000多年中,人类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文化极少被人们发掘,即便被发现,从其中得到的结论也只是一些历史的碎片。所以,人类于安阳的历史便直接跳跃到4000多年前。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做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千克,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

大约4000多年以前,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在帝丘和亳(今安阳内黄县)建立了都城,为了纪念这两位君主,内黄县修建了二帝陵。

商代第十代君主中宗太戊曾将都城建在“亳”,第十三代君主何亶甲则将都城由嚣(今河南开封境内)迁移至相(今安阳内黄),第十四代君主祖乙也将都城建在此处。商王朝的三代君主于此建都近百年,也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公元前1300年前,那时的华夏子孙已经脱离了游牧时代,开始了早期的农业生产,建立了最早的村落,但是遇到洪水和外敌入侵时,也只能不断地迁徙。所以,在商王盘庚之前,商王朝一直不断地迁都,这种局面,在商王盘庚时期得到了改善。《尚书·盘庚》中记载:“盘庚迁于殷。”

盘庚在不断的迁徙中,发现了背依太行、前临洹水的殷地是最理想的立都之地,既可以维持生存,又不必再担心遭受水患,而且地处中原,对统治整个国家颇有益处,所以便在此处建立都城。一时之间“百姓安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商王朝实现了最初的稳定与中兴,而作为都城的殷也成就了一段长期的辉煌。商王朝在盘庚时期才有了固定的国都——殷,但是“殷”具体居于何处,一直未有定论,直至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出现,一切才大白于天下——盘庚定都的殷都城,就在现在的安阳!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二帝陵石碑

【武丁中兴,成就“中华第一古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盘庚定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殷商王朝逐渐强大的措施,为“武丁中兴”打了下良好的基础。

武丁是盘庚的侄子,也是殷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代君主。武 丁在少年时期就接受成为帝王的训练——深入民间体验生活,这让他更深入地了解到民生疾苦。因此,武丁执政时期,得到了许多能人贤士的辅佐。加上武丁本身勤政爱民,所以开创后来的“武丁中兴”。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傅说画像

武丁时期,有两位著名的贤者,一位是武丁的宰相傅说,一位是武丁的妻子妇好。

传说武丁有一日梦见上天赐予他一名贤者,姓傅名说,但是此人却身穿奴隶的衣服,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之后,立刻遣人画出梦中人的画像,经多方查找后,终于在傅岩找到了这位应梦贤臣。傅说任宰相期间,商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疆域不断扩大,国富民强,百业发达,人丁兴旺,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武丁中兴”。

武丁的王后妇好,也是武丁的得力助手。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文字中,有200多块甲骨文提到了妇好的名字,从妇好的陵墓中发掘出的近千件玉器和青铜器也证明了妇好曾领兵打仗的事实。武丁统治期间,妇好不止一次出征攻打外敌,并辅助武丁安定国内,是国内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妇好去世之后,武丁悲痛不已,命人将其厚葬,并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如今,妇好墓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破译的甲骨文,结合流传下来的历史,考古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商王盘庚至自焚灭国的商纣王的274年里,共有12位商王在安阳这片土地上建立政权,又因商代是第一个将国都稳定下来的朝代,所以历史上便把安阳视为“中华第一古都”。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妇好雕像

【“安阳”之名,名家辈出】

安阳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羑里城内文王雕像

“安阳”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始于战国末期,据《史记》所载:“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攻克魏“宁新中”邑,因“宁”与“安”二字意义相近,而此地又位于淇水之北、太行余脉之南,所以定名为“安阳”。北魏天兴四年(401),北魏在邺城设相州,邺城归属相州管辖。北周大象二年(580),北周灭北齐,杨坚火烧邺城,邺城所有居民全部迁往安阳,从此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阳遂称相州,也称邺郡,隋、唐、宋一直沿用“相州”一名。这一时期,出产于安阳的相州瓷器全国闻名,到唐代时达到顶峰。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指的都是安阳城。金明昌三年(1192),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1932年10月,民国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其名沿用至今。

历史悠久的安阳,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将文王拘于羑里城(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监狱),文王在这里写出了闻名天下的《周易》。并且,易文化在后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440年,西门豹在安阳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政策,使得安阳成为富饶之邦。此外,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降生于古相村,信陵君演绎了窃符救赵,还有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起义军雄踞瓦岗寨、三朝宰相韩琦三治相州、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等名人逸事层出不穷。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曾在安阳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了安阳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古迹遍布,易园、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甲骨坑、妇好墓、羑里城、二帝陵……历史遗产数之不尽。时光荏苒数千年,但是安阳作为“中华第一古都”的气质却从未发生变化,一如洹河水般,即使经历数万年,也不改其灵动本色。

殷墟

位于小屯村的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商代古都遗址,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遗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