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绘画的人们总能找到适合他们的画室,汴绣就是在锦缎上作画,以针代笔,在穿梭中,打磨的不只是耐心,还有人们对艺术和生活最深刻的理解。所以,汴绣在今天看来依旧如此新鲜。
【宫廷绣,十指春风】
素有“国宝”之称的汴绣作品以精致的绣工、高雅的格调、秀丽的色彩而著称。在北宋时期就已成为名贵之物,驰名全国,汴绣因此也被称为“宋绣”。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都城开封的皇宫内专门设立了“文绣院”,聚集了300多名心灵手巧的绣女,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在此刺绣官服和装饰品。宋朝流通的精美绣品,也多出于这些绣女之手。
宋朝时民间汴绣制品极为普遍。相传在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条街被称为“绣巷”,绣姑们会聚于此,每日辛勤绣制。这里也是刺绣品的专卖市场,珠帘精绣随处可见。汴绣在宋朝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可谓十里都城,无处不见它的影踪。明代有学者雅士屠隆曾在《画笺》中赞美汴绣:“宋之闺秀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织发 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宋徽宗年间,汴绣工坊专门设置了绣画专科,绣画被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门类。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绣工。南宋时期,宫廷绣工随都城南迁,汴绣技艺随之流传至各地,随着北宋的繁荣,汴绣在开封扎根。元、明、清时期,因战火连绵,汴绣的名气和繁华一直未超过北宋。
清末民国时期,刺绣行业急剧发展,汴绣重新步入名绣的行列,但再一次爆发的战乱,使汴绣重归落寞。直至新中国成立,汴绣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汴绣齐白石草虫图
【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在法国巴黎文化周上,汴绣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美。仔细看这幅汴绣巨作,针法精细,形象逼真而生动,最奇妙之处在于万线接头却无影无踪,向世人展示了我国汴绣技艺的博大精深。
新中国成立初期,几经没落沉浮的汴绣重新发展起来,开封市政府找到了七位民间老艺人重新组建了汴绣队伍。为了庆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家共同选定用那幅描绘千年开封繁荣景象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作为绣品底本,为祖国献礼。《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精品画作,精致的绣品用华美的绢帛和五彩的丝线将北宋汴城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绣工们都是第一次绣制这种复杂的作品,作品中所有的地、树、 桥、人物、牧畜、楼宇等形象的绣制技艺都成了绣工们的难题。他们仔细观察生活,创新了针法,经过反复实验和论证,十位绣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颇有历史价值的汴绣作品。
汴绣《清明上河图》中运用了汴绣技法中所有针法,如蒙针、滚针、平针、反针、悠针、盘绳、伞针、钉针等在绢帛上自如伸展。因这无懈可击的工艺,《清明上河图》也成为汴绣作品的最佳代表,被存放在人民大会堂的河南展厅,成为河南文化的符号和代表。
作品卷首郊区的一段,主要运用蒙针、平针和滚针针法,画面用一丝、两丝细致地蒙过,过渡得细腻而自然。树干用平针和散针针法进行套绣,将老树的沧桑表现得无比传神。在蒙针和滚针的交替下,绣线也在8根到2根之间转换,完美地实现了每一根树枝的颜色从深到浅,形态从粗到细的转换。
中段的虹桥是最精彩的部分,各种针法相互交织,使画面颜色过渡自然,排列有序,细腻生动地将画面中形象各异的人物,丰富的街市情景及虹桥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段的城门,主要运用平针、滚针、散套等针法。细心的绣工们利用丝线的自然亮度展现了城门的立体感。不仅如此,在绣工的手中,城门的颜色光泽亮丽,过渡自然,古老的辉煌闪烁在方寸之间。
整幅汴绣《清明上河图》用色达100多种,每套色系七至九色,绣工们要运用得准确得当,才能将它绣制得精确完美,无懈可击,熠熠生辉。初看作品时感觉亮丽清新,仔细品味却能读出层层深意,那种无端的诗意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其实,这也是每幅汴绣佳作要达到的境界。
作为著名的刺绣艺术,汴绣主要以绣制中国古代的名画为主,绣品的风格古朴、细腻,颜色艳丽且善于变化。除了名绣《清明上河图》之外,还有《韩熙载夜宴图》、《写生珍禽图》、《五牛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六尊者》、《步辇图》、《听琴图》、《百骏图》等名画汴绣作品。
在近代汴绣名家佳作之中,汴绣技艺也有一定创新。它在绘画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刺绣艺术,进行再次创作。现今的汴绣针法已有36种之多,开发了单面绣、双面绣,还有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等特殊工艺。
【情系汴绣育人才】
如今的汴绣继承了宋绣的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的雅致活泼、湘绣的明快豪放等其他刺绣技法的长处,创造了专属于河南民间刺绣的风土人情。它既擅长花鸟鱼虫,又独攻山水图景,在刻画人物上尤为传神。
随着汴绣的发展,一批优秀的汴绣艺人也涌现出来。他们创新了大量针法技巧,为汴绣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玉琴是现代汴绣工艺的继承和发扬者,她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展出,她将汴绣这门古老的传统刺绣发扬光大。在她的手中,绣针和丝线好似被赋予了 某种魔力,随着针起针落,伴着彩线穿梭,每一缕颜色和每一幅画面都能展现出别样的风韵。所有汴绣作品都在这种穿梭之间完成,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也需要极大的耐力。
与其他汴绣艺人相比,王素花的汴绣之路更加值得骄傲。王素花的人生始终与汴绣相伴,从她的曾祖母开始,到她已经四代相传,而且皆为开封一带颇有名气的宋绣大家,她们多为官府绣制服装,也为民间绣制婚嫁绣品。回忆起幼年贫寒的家境,她曾在树叶上练习汴绣,并用自染的彩色棉线学绣,最终成为一代宋绣传人。
在针线穿梭之间,汴绣艺人们大多是沉默的,就像那颇有笔墨情绪、能给人宁静感的汴绣一样,他们的身上也洋溢着诗意的韵味。也许属于他们的就是这一针一线,世界在他们手中每天都有翻新,这也是一种难言的幸福。
时代的发展给汴绣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果进行批量的生产,注定会使市场鱼龙混杂,使这伟大的手工艺品失去它应有的价值。相比而言,纯粹的艺术品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反复地斟酌考量,这与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汴绣的未来是建立强大的品牌之路,所以,如今的汴绣艺人不仅需要一种安静的、能创造伟大艺术的心境,更要有开拓市场的眼光,才能真正地将汴绣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传承与发展。
王素花在与自己创办的汴绣企业生产的汴绣产品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