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河南剪纸 根于黄土的艺术

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宋朝。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那被镂空的红纸,将人们的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但是,河南剪纸作为中原剪纸的一部分,又分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其中豫西剪纸更多地继承了传统风格,豫东剪纸则活泼多变,更多地反映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南宋李密曾在《志雅堂朵钞》中描写了汴梁城内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可见,在宋朝,剪纸就已经广泛流传,并且出现了技艺水平高超并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

在河南这片大地上,民间剪纸作品的题材样式相对稳定,置身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发展期的浑厚和成熟期的韵味。顺着不同时期的剪纸一张张看下来,犹如时代的画卷在我们眼前不断展开。因此有人说,河南的剪纸文化就是活生生的河南历史文化发展图,见证了这片黄土地对艺术的热忱和无限的创造力。

河南剪纸 根于黄土的艺术

喜上眉梢

河南的剪纸分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可谓各有千秋。豫西的剪纸沿袭了传统剪纸独特的风韵,保留了传统的样式,揭开了远古时代文化的神秘符号。而豫东剪纸却异常生动,它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深遵循着“美来自生活”的原则,反映民风民俗,并且从皮影、木偶、泥塑、刺绣以及印染工艺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养分,创造了新颖而时尚的剪纸作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豫东剪纸的内容基本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火红的剪纸中,有结婚用的喜花,比如鸳鸯戏莲寓意婚姻美满; “金虎送钱”表达了人们盼望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的愿望;还有自由写真,如“牧羊人”、“庄稼汉”、“拉洋车”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

河南省的优秀剪纸艺人以邹素云为代表,她因剪龙而闻名,被世人称赞为“中华龙女”。她的作品曾在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展出,受到人们的追捧。她的剪法娴熟,几乎是一剪而成,那些剪纸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充满了灵动之美。她的作品大多构图新颖,被赋予了邹素云的情感和人格,那些“龙”有的长达56米,有的不足1厘米。它们呈现腾跃飞翔的姿态,各有不同,无不活灵活现,可爱至极。

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剪纸艺术流传很广,其数量之多,样式之广,比任何一种艺术创造都要突出得多。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剪纸艺术很“亲民”。它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剪纸只流传于民间小范围内,人们很少将它作为商品投入市场之中。

如今,绝大多数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制作都遭受一定的冲击。河南剪纸在“与时俱进”的路上,应该从自身求变出发,走出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殿堂,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文明的进程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与共同发展。人们期待这片黄土地上的火红剪纸能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突破地域与文化的局限。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更具活力的发展空间。

河南剪纸 根于黄土的艺术

河南剪纸 根于黄土的艺术

团龙

剪纸

剪纸已经不只是老一辈人的手艺,有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偶尔也会剪出一些复杂的图案。虽然并不多见,但是,对于一种濒临消失的国粹技艺而言,这或许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传承。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