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当年,豫剧《花木兰》中的这句唱词不知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豫剧素来以唱见长。这出《花木兰》富有激情,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
豫剧最早被称为河南讴、汴梁腔、梆罗卷;清朝时期又被称为“高调”、“靠山吼”;民国时期又被称为河南梆子;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统一称为豫剧。豫剧算得上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门的统计,我国的专业豫剧团队目前有167个,是21世纪后拥有专业剧团成员最多的剧种,业余的豫剧剧团更是数不胜数。
河南省豫剧团演出豫剧《花木兰》
【豫剧的“人生旅程”】
关于豫剧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明朝末年秦腔和蒲州梆子传入了河南,与当地的民歌结合演变成了豫剧;第二种说法是由北曲弦索调发展而成的;第三种说法是因明朝时期中原盛行小令,河南的艺人根据这些小令发展成了现在的豫剧。近年来,根据各方戏曲专业的广泛调查和考证,确定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河南开封。
豫剧诞生于开封绝非偶然,开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自古就有丰富的歌舞活动。特别是在宋代,开封城作为首都使各种综艺团体聚集于此。这一时期的勾栏瓦舍遍布开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已经有很多勾栏出现,大的勾栏可容纳数千观众。另外,当时在开封城也出现了大型剧作——《目连救母》。
根据一些老艺人的回忆,他们在学艺的时候就听说过河南有“内十处”和“外八处”,明清时期豫剧就已经十分流行,最早开始教授豫剧的蒋门和徐门以及开封的老三班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这也证明了豫剧起源早,发展快。
辛亥革命后,豫剧逐渐走进城市演出。除省城开封之外,在郑州、洛阳、信阳等地也出现了专门演出豫剧的茶社和戏园,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叫好之声,连连不绝。
安阳市催派艺术研究院表演的豫剧经典选段《程婴救孤》
豫剧大师常香玉
常香玉不仅是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旋律作家,也是豫西调的代表人物。
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又成立了戏曲审查会,颁发各种章程。以樊粹庭、王镇南、邹少和、蒋文质、张介陶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介入,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1930年,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成为我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河南省戏曲学校(今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正式成立。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先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后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20多个省份。
【豫剧,充满想象的空间】
在河南,不同的地方,演绎出来的豫剧也有所不同。这种分支,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豫剧通论》中提到:“省之北部戏多直隶,山西山东口音,省之西部多陕西口音,省之东部多安徽口音……”各地的语言不同,导致了豫剧出现分支。但豫剧的各个枝丫,却使其角色行当和音乐结构越来越丰富。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叫做“祥符调”,风格清新典雅,悠然绵长,动听婉转。小生多采用二本嗓,旦角多采用小嗓,并各具特色。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被称作“豫东调”或者“东路调”,豫东调慷慨激情、粗放豪迈,吐字比较轻柔,听起来 特别明快,带有俏丽之感。
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叫作“西府调”,与豫东调完全不同。豫西调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喉音和舌根音很重,声声如玑句句入耳,十分适合演绎悲情之作。
流行于豫东南的沙河调发音清扬,吐字敏捷,节奏跳跃活泼,十分俏皮。既可以用来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可以用来表达壮烈的气氛。
虽然豫剧的分支各有差异,但也具有很多共性。首先,豫剧很注重唱功,主、配角都需要大段地演唱,且主角的唱词更多,场景的内容多半是通过唱词来表达,而不是动作。其次,豫剧表演有很大的自由性,同一出戏,不同的戏班表演,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同一演员不同场次的演出也会有差异。豫剧是一种汲取了大量民间艺术营养的戏曲种类,比如豫剧略为粗犷的武打动作,就是从民间杂技中提炼出来,经过改编搬上舞台的。
豫剧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一般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组成表演规模。近年来,女演员逐渐增多,旦角逐渐在豫剧中居于主导地位。豫剧的传统戏剧曲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小说和传说。如《封神演义》、《三国志》、《杨家将》等。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又出现了大量描写现实生活的曲目。
豫剧的唱腔属于板式的变化风格,主要的声腔板式有二八板、慢板、流水板和飞板,根据剧情的不同而变化唱腔。流水板是豫剧中最常用的唱腔,根据板类可以发生不一样的变化,节奏自由。
84岁高龄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正在表演《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大师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她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攻旦行,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马金凤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的唱腔风格而形成的豫剧旦行被称为“马派”。
小香玉演出近照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文艺人才研究学会会员,郑州大学中文系艺术顾问。小香玉出身梨园世家,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孙女,得祖母常香玉嫡传,攻花旦兼闺门旦和小生。代表作有《白蛇传》、《五女拜寿》、《花木兰》、《拷红》等。
听豫剧,可以从演员的唱腔和念白中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心境。一段哀怨的声音传来,听者可以想象自己如同身在苦难深重的乡村中,在无人的茫茫田野里,在被洪灾毁坏的家园里,在一场大战后亲人的坟墓旁……豫剧总会带领听者进入它的世界、它的情绪中。一段激昂的音乐响起,也许是纪念因战乱而去世的父兄,也许是保佑家中年年风调雨顺……豫剧还可以讲述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您生出幻想的翅膀,放下暂时的烦恼,开怀大笑。
现在,欣赏豫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豫剧票友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其实,豫剧中的经典是关于生活方式、民俗礼仪的表述,是人们发泄情绪和抒发心情的方式。年轻人应该多听听这些古老的戏曲,体会一下不同的人生经历。
大型抒情现代豫剧《情暖中原》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公演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