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又被称作“射虎”,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百姓们在祭祀和节日中为迎接各种神仙而表演的杂技。范成大曾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提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火是一种非常热闹的、感染力非常强的表演形式。河南的社火跟庙会一样,穿越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又显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洛阳民间“挠阁”社火表演
【流传着民俗艺术的社火】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最早时光,河南社火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远古时期,人们的思想正处于蒙昧阶段,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生活的早期人类,由于生产能力低下,对死亡、日月星辰和灾难等大多不能理解。所以,就幻想 可以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改变灾难,于是各种信仰逐渐形成。
到了土地耕种的年代,由于黄河水经常泛滥,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农收的祭祀性活动逐渐展开。《礼记》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从中我们知道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因能保护土地而被称为社神。
传说共工是一个喜欢打架,性情暴烈的神仙。一天,共工和火神祝融打架,一怒之下,一头撞到了不周山上,这一撞竟然将撑天的柱给撞断了。瞬时,人间洪水泛滥,天旋地转,一片狼藉。女娲娘娘眼见人间惨况接连不断,立刻用五彩石补天,补好的天上还有一些缝隙没有填平。勾龙发现父亲惹了大祸,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于是将天上的缝隙一一填平。黄帝知道以后,便封勾龙为“后土”,让勾龙掌管土地。从此,勾龙就成了人们心中可以保护土地的社神。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曾提到过,“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都有不等的社,就连庙会也是社火的变相”。
追溯“社火”的源头,它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以及祭祀歌舞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出土的文物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先人们还将图腾做成面具,每当祭祀的时候,就戴上面具,或穿着带有图腾图案的服饰唱歌跳舞,期望图腾中的神明能够保佑下一年的丰收。
商周时期,宫廷里出现了驱鬼的祭祀仪式,在《论语疏》中也有所记载。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种仪式逐渐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并且在民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从最初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乡村祭神、迎神和杂技表演等活动。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河南都会举行大型的社火表演活动,人们会自发地组织和表演社火。社火经过的地方都是爆竹声声响,人声笑笑多,气氛十分热烈。
民间社火表演——高空狮子舞
灵宝之宝
河南灵宝市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苹果、黄金、大枣被美誉为灵宝三宝。灵宝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华夏子孙的祭祖圣地,有老子写《道德经》之地函谷关,还有那西坡国家史前遗址公园,亚武山森林公园、鼎湖湾“黄河奇观”。
河南新乡迎元宵节社火高跷表演
【豫味社火,不一样的风情】
社火活动中最具表现力的便是高台表演。每一个高台都有不一样的主题,大多采用豫剧中的故事,比较常见的是西天取经、沉香救母等。
高台往往由演出经验非常丰富的民间艺人搭建。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用布料、钢筋等做出山、海、森林等造型,然后将小孩子装扮成故事里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有的高台上会有数十人站在上面。每支社火队伍还有一位“说诗的”,待到社火团队到居民家拜年的时候,“说诗的”就要随着锣鼓的节奏根据居民家的情况现场编成四句祝词。
河南灵宝阳平镇西常村举行骂社火表演
社火上除了高台表演以外,还有必不可少的高跷表演。表演者用木材制作成一个长方形柱体木腿,在木腿的上半部分安上一个和脚差不多宽的横板,脚放在横板上,再把小腿绑在木腿上,身上穿着特制的服装进行表演。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感叹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独具特色的灵宝“骂社火”】
“好生活要‘骂’出来!”这是河南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里的“骂”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骂,它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性。
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河南民间都会由数名村民组成“骂阵”,敲锣打鼓地去另一个村子挑“骂”。
这种骂要骂虚不骂实,而且还要针对对方的社火领队,目的是让对方先答应耍社火。这种骂并非污蔑的骂,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语言形式,骂文要构思精巧。被骂的人被骂得越狠越高兴,在这个时候,被骂表示对方尊重自己。于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被骂得那么难听,他还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这是河南社火极其特殊的地方。人们将这种大俗和大雅相结合的社火方式称为“天下奇俗”。
相传在尧舜时期,河南人为了纪念黄帝和嫫母,每年春天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开始的时候,人们也是用唱歌、跳舞来祈祷。后来人们纷纷自发地组织活动,而表演水平确是参差不齐。那些稍差一点的队伍不服气,就专门挑剔那些表演好的队伍。表演好的队伍当然不服气别人挑刺,所以也开始挑剔对方。这样就出现了最初的“骂”阵,后来逐渐变成了村与村之间的“对骂”,社火也就变成了“骂社火”。
盛唐时,百姓生活稳定,每到过年,自然要庆祝一番。当时赌风盛行,村民们都希望用社火驱除赌博的风气。于是,两村的人约好,一起骂社火,不允许赌博。两方骂起社火后,痛快非常,使得“骂社火”从春节开始一直到麦子快成熟的时候还停不下来。两个村子的村民却都不服气,谁都不想认输。这个活动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当时的县令也为此头疼,于是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
两村的村民听说“骂社火”的事闹到了皇帝那里,十分恐惧。为了迎接皇帝评阅,两村的村民一起搭建了一个土台,并且用心装扮了一番,县令在这个台子上宣读了皇帝批示的奏折。从此,这个台子被称为“记事台”。县令宣读圣旨后,怕两村的村民继续对骂,便将有关骂社火的规定刻在了石碑上,立在记事台前。碑文上写道:“兴骂不兴当场还,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十六日结束,东起西落,交替进行三次。谁若违规,罚米三石。”这就是“骂社火碑”,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这块碑了。
“骂社火”这种祭祀方式代代相传。其实,“骂社火”在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作用,即通过这种方式使两个村子互相批评互相监督,尽量避免错误。这也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