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的历史烟云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市境内,因有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且河流纵横,景色宜人,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洞沟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市境内,因有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且河流纵横,景色宜人,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洞沟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追寻高句丽的往事】
高句丽,我国史书也称为高句骊、高骊、高丽,是公元前37年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边疆民族政权,至公元668年被唐朝灭亡,存世7个世纪。
公元前37年,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南)境内出现了一支由扶余王子朱蒙率领的逃亡队伍,他们和当地的其他民族联合,建立了属于高句丽县直接管辖的弱小政权,史书多以高句丽称之,由此揭开了高句丽在我国东北的历史序幕。
由于西汉末年的动荡,高句丽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并不断壮大。进入魏晋南北朝时 期后,维持全国统一的中央王朝的空缺为高句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句丽政权一方面和中原地区的众多王朝保持称臣纳贡的关系,不再向西扩张,一方面开始致力于经营南部地区,以抵制百济、新罗向北扩张。
其中高句丽定都集安的时间大约在400年以上,几乎占了高句丽历史的一多半时间,这就是在集安会出现如此巨大规模的古墓群的原因。
洞沟古墓群
洞沟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早在明清之际就为世人所知。清光绪年间,好太王碑及拓本流传,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曾对洞沟古墓群少数墓葬进行了著录和测绘,发表了一批报告和著作。洞沟古墓群范围广、墓葬种类多、数目大、内涵丰富,堪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
洞沟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早在明清之际就为世人所知。清光绪年间,好太王碑及拓本流传,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曾对洞沟古墓群少数墓葬进行了著录和测绘,发表了一批报告和著作。洞沟古墓群范围广、墓葬种类多、数目大、内涵丰富,堪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
【别具特色的高句丽墓葬】
墓葬是最常见的高句丽遗存,其数量多、分布广,在中心地区尤为集中。1958年桓仁调查为750座,据说实际更多。集安累计调查发现古墓群71处,墓葬达12358座。高句丽墓葬从外观看可分为积石墓和封土墓两大类,有时同为积石墓和封土墓,各有其不同。积石墓以规模巨大的王陵和好太王碑最具代表性。封土墓中则以那些绘有精美壁画的大、中型壁画墓最具代表性。积石墓年代早,封土墓年代较晚。在积石墓向封土墓演变的过程中,高句丽墓葬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集安积石墓中有数座规模大、砌造考究、属于高句丽王 的墓葬,迄今五座都已公开,即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临江墓。
将军坟
将军坟一号陪坟
将军坟据推算为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是洞沟古墓群著名墓葬之一。位于集安市区东北4.5千米的龙山脚下。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可俯视整个通沟。墓葬在以大石条铺垫的基础上,通体用1100多块精琢的花岗岩筑成的7级阶梯,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墓高12.40米,底边边长31.58米,底面积960平方米,内以河卵石充填。墓室门位于第5级中央,有墓道。墓室为正方形,边长5米,高5.6米,墓顶大石封盖。墓底四面各有倚护的巨石3块,最小的重约15吨。墓北50米处原有陪坟5座,现存1座,外观呈“石棚”状,墓门为西南向,已遭破坏。墓葬还修有排水涵洞、墓域设施等,出土过鎏金铜币、瓦、莲花瓦当、铭文铁链等文物。
太王陵位于集安市东北4千米禹山南麓岗地上。昔年墓上残瓦中曾发现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砖,因以名之“太王陵”。太王陵为方坛阶梯石室墓,正方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由数级阶坛砌成。每级阶坛由数层修琢工细的长方石条垒砌。层间稍内收并凿有凸棱,阶坛内以河卵石充填。阶坛墓外,现有13块高3~5米、宽2~3米、厚约1米、重十几吨的巨型花岗岩斜倚在阶坛石上。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为顶。 太王陵规模宏大,修筑精良。
千秋墓位于集安城西3.5千米处麻线河东岸200米的坡地上。形制浩大,宛若山岳,因墓上发现有“千秋万岁”字样的汉字铭文砖而名之为“千秋墓”。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80~85米,残高15米。墓顶较平坦,约20米见方,乱石中埋有数块经加工的大石条。墓上现存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残片及文字砖残段,其文为“千秋万岁永固”、“保国乾坤相毕”。千秋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使用石材数万立方米,修筑方式与将军坟相同,但工程巨大数倍于将军坟,堪称高句丽墓葬之冠,是一座高句丽的王陵。
西大墓位于麻线墓区西边之安子岭南坡上,墓葬东南角尚留七层石条砌筑的阶梯,而墓葬中间已被挖开5米的大坑,墓室已无迹可寻。临江墓位于龙山西南麓的小山丘上,东南距鸭绿江500米,西距太王陵360米。该墓“颓溃已甚”,四周阶梯和墓顶、墓室均已不见。
散落在集安和桓仁的高句丽贵族墓葬,绝大部分是大中型封土墓。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有些封土墓的封土中掺杂着一些碎石,有些大型的墓葬尚可看出其覆斗形的外形,其他皆为圆丘形。封土墓的内部一般为石室,还有个别的为石棺。在高句丽的封土墓中,有些是绘有精美壁画的(多为大型墓葬),有些则不绘(主要是一些中、小型墓葬)。含有精美壁画的封土墓葬是高句丽贵族墓的典型代表。
太王陵
好太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在考证王陵的史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结构、丧葬制度,建筑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了解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好太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在考证王陵的史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结构、丧葬制度,建筑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了解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句丽艺术瑰宝——古墓壁画】
高句丽崇尚厚葬,重视建造坟茔。许多墓葬内绘有精美的壁画,考古界称之为壁画墓。壁画墓主要分布在中国集安。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至今已发现高句丽壁画墓20余座。主要有下解放墓区的冉牟墓、环纹墓、第31号墓(约5世纪),禹山墓区的角抵墓、舞俑墓(4世纪末)、马槽墓、三室墓(5世纪末)、四神墓、五盔坟4号墓和5号墓(约6世纪),山城下墓区的王字墓、莲花墓、折天井墓、龟甲墓(约5世纪),麻线墓区的麻线沟1号墓(约5世纪),还有长川古墓群的长川1号墓和长川2号墓(约5世纪)等。
高句丽壁画的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现实题材和宗教题材。现实题材主要描绘墓主人生前一些重要的生活场景,如墓主人、随从侍仆、车马出行、仪仗人物、门卒属吏、宴饮、狩猎、百戏(舞俑、奏乐、角抵、跳丸、高跷等)、危厨、攻城、斩俘等。画师以大写意手法,概括地刻画形象,粗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幅活泼感人的画面。线描均以中锋勾勒,多用富于弹性的圆弧线,灵动潇洒,简练奔放,却不失外形的准确。色调热烈明快,单纯和谐,人们日常生活中瞬息的细节,被画师传神的手笔捕捉于画面上,主题朴素,洋溢着生活情感。
宗教题材主要受原始宗教、中原道教及西方佛教思想影响,绘有始祖神(伏羲、女娲、神农等)、日月天象、星宿(二十八星宿的首位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伎乐仙人、羽人、蟠龙、神禽、怪兽、佛教中的菩萨、飞天、化生等。画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壁画形象生动,勾线流利挺秀,构图繁而不乱,色彩鲜艳明快。这些壁画绘在白灰墙面上(大部分损坏严重)和石壁上。使用矿物质颜料,用毛笔先用淡色起稿,用重色勾勒后填色完成。所以虽然经过1500多年,颜色仍然明亮艳丽。这些壁画无论从内容、形式、绘画材料和方法上都和中原一脉相承。
洞沟墓群的壁画,是集安大地上历史风云的见证,是中华大地上的艺术杰作,是中国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五盔坟4号墓伏羲图和女娲图
伏羲女娲捧日月图壁画肯定了高句丽民族同华夏民族同宗同源,印证了古文献所载的高句丽人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属黄帝氏族的一个东北分支。壁画色泽绚丽、笔触酣畅、布局严谨、立体感强。
伏羲女娲捧日月图壁画肯定了高句丽民族同华夏民族同宗同源,印证了古文献所载的高句丽人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属黄帝氏族的一个东北分支。壁画色泽绚丽、笔触酣畅、布局严谨、立体感强。
狩猎图
画面中央横贯山峦,右上角山后一猎手头戴雉尾冠,身穿紫襦黄裤,策马回首,欲射一对奔跑的狍子。下部有两猎手,左侧猎手头戴羽毛头冠,身着黄衣黄裤,腰间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只猛虎,马前有一猎狗追赶猎物。右下另有一猎手也在射猎。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场面紧张生动,各种形象穿梭于山峦之中,山峦用简单线条勾画,树木简练概括。
画面中央横贯山峦,右上角山后一猎手头戴雉尾冠,身穿紫襦黄裤,策马回首,欲射一对奔跑的狍子。下部有两猎手,左侧猎手头戴羽毛头冠,身着黄衣黄裤,腰间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只猛虎,马前有一猎狗追赶猎物。右下另有一猎手也在射猎。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场面紧张生动,各种形象穿梭于山峦之中,山峦用简单线条勾画,树木简练概括。
角抵墓壁画宴饮图
吹角仙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