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丸都山城

与战争紧密相关的高句丽都城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2.5千米处的高山上,雄踞于长白山余脉老岭山脉的峰峦之间。这里诸峰起伏错落,大致围成一个环形,最高处海拔652米。山城城墙依山势筑于峰岭之上,较高处外临峡谷绝壁,内拥缓坡平川。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南面较低,高差约440米。整个山城坐落如箕,向南敞开门户,以东北—西南走向的通沟河为天然屏障。通沟河两岸狭长的冲积阶地上为高句丽时期的贵族墓葬群——山城下墓区。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2.5千米处的高山上,雄踞于长白山余脉老岭山脉的峰峦之间。这里诸峰起伏错落,大致围成一个环形,最高处海拔652米。山城城墙依山势筑于峰岭之上,较高处外临峡谷绝壁,内拥缓坡平川。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南面较低,高差约440米。整个山城坐落如箕,向南敞开门户,以东北—西南走向的通沟河为天然屏障。通沟河两岸狭长的冲积阶地上为高句丽时期的贵族墓葬群——山城下墓区。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的兴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乡民在修筑城西公路时,发现一段残碑,从碑文得知此为《三国志·高句丽传》中所记魏正始五年(246),魏将毋丘俭率兵攻破高句丽后刻立的三处刻石之一,即“刊丸都之山”碑。据此知这里曾是高句丽都城——丸都。

史籍记载,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后,为加强防卫,又于城北修筑了尉那岩城。东汉末年,高句丽受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管辖。曹魏政权建立以后,高句丽与公 孙政权同臣属于曹魏,但为各自的地方利益,双方在东汉建安二年(197)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东汉建安三年(198)高句丽的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始称丸都。209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城。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高句丽山城的营造技术和山城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孙氏政权灭亡之后,高句丽直接与曹魏交界,双方屡有冲突。246年,高句丽东川王在位时,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攻陷丸都山城,城内宫殿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东川王移都国内城。

高句丽故国原王时期,为防前燕政权鲜卑慕容氏的进攻,于342年修葺丸都山城和国内城。同年,慕容铣攻陷丸都山城。丸都山城的宫殿建筑又一次遭受毁灭性破坏。此后,其作为王都和军事守备城的功能已基本不复存在。

丸都山城

山城城墙

城墙内部主要用梭形石交错摆放而成,梭形石之间的空隙则用碎石填充。侧面则采用楔形石插入尖状条石内,形成内外墙面。

城墙内部主要用梭形石交错摆放而成,梭形石之间的空隙则用碎石填充。侧面则采用楔形石插入尖状条石内,形成内外墙面。

【山城的地理位置】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县城北的高山之上。属长白山系的老岭山脉,自东北蜿蜒西南,纵贯集安全境,峙立于鸭绿江右。在鸭绿江的支流洞沟河(又名鸡儿江,亦称沸流水)下游右岸,形成一个半圆形峰岭,海拔最高处为676米,当地称为丸都山,山城即雄踞于这峰峦之上。在山城四周,峰峦叠嶂,异常峻险。山城之北,隔深谷便是高耸入云的小板岔岭,形成山城的自然屏障,车马难通。山城南临洞沟河,河南为冲积的狭长河谷阶地,在河谷阶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高句丽时代的墓 葬。洞沟河环绕城南,西受高山所阻,急转南下在集安县城西(即国内城西墙下),南流注入鸭绿江。山城之西是七星山,与山城西墙中段所占之主峰相接,南北走向,一直伸延到鸭绿江畔,形成山城的天然右臂。山城东面是较宽敞的山谷,距城东250米为山城子村。

丸都山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恰好控制去往洞沟平原的两条古道:其一,经山城子村过老岭,顺大清河抵小韦沙河入通化,即文献中所载的“北置道”;其二,是经国内城往西,绕过七星山南端到麻线沟,再北行经石庙子过小板岔岭,沿新开河顺流而下到富尔江口,渡河可达辽宁省的桓仁县境,即通往辽东去的所谓“南陕道”。

丸都城内有二泉水,一在城之西北隅,一在东侧山麓,二泉水自然形成两条小溪,在近南瓮城处汇合为一,注入洞沟河。

丸都山城

山城南瓮门排水涵洞

南瓮门位于山城正中南墙曲折内凹处,是通往丸都山城内的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也是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与重点。

南瓮门位于山城正中南墙曲折内凹处,是通往丸都山城内的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也是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与重点。

丸都山城

山城宫殿遗址

丸都山城

瞭望台遗址

瞭望台遗址位于山城西南部,当地俗称“点将台”。遗址所处的位置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主体建筑是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

瞭望台遗址位于山城西南部,当地俗称“点将台”。遗址所处的位置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主体建筑是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

【丸都山城的形制】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峰的脊梁建筑城垣。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在形如半圆的峰脊上,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广阔的坡地,南面城垣地势较低,致使整个山城形如簸箕状。

城墙的构筑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势。有的以陡峭的岩壁为城墙(部分岩壁经人工修凿),缺口处以石条垒砌;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则用花岗岩石条垒砌城墙。城墙的内部主要用两头尖的梭形石交错摆放而成,梭形石间的空隙以碎石填充。侧面则采用楔形石(俗称“牛尾石”)插入尖状条石间,形成内外墙面。城墙修筑时从底部开始逐层向上内收,使外侧面略内倾。由于山势起伏,为求城垣绵亘一贯,山脊凹伏愈大的地方,筑墙愈高。整个城墙以东墙南段、西墙北段和北墙保存较好。其中尤以北墙构筑坚固、高险,有些墙段高达5米左右。各墙段均修有高1米左右的女墙。

山城内的建筑址包括宫殿址、瞭望台、蓄水池、“戍卒驻地”址等。宫殿址,位于山城南部的一平缓台地上,海拔254米。沿小路可至1号门址(南瓮门),二者相距230米。宫殿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落差13米。四周以块石垒砌宫墙,现仅存基础。宫殿周长332米,受地势所限,平面形状并不规则,东、西两墙较为平直,南北墙呈斜边状。整座宫殿址及附属设施面积8260.75平方米。宫殿址坐东向西,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四层人工修筑的长方形台基,台基的三面垒砌护坡。受地势影响,每处台基的宽度不尽一致,四层台基上共修筑有不同规格的建筑11座(组)。在1号台基与2号台基之间有一长方形广场。从现存迹象看,宫殿址有宫门2处,均位于西宫墙上。从现有遗存推测,宫殿的正门与各台基的踏步构成整座宫殿址的中轴线。

丸都山城出土的遗物,除个别武器和生活器皿外,大多为建筑构件。在宫殿址、瞭望台、1~3号门址均发现了大量的红色筒瓦、板瓦及瓦当。瓦当为高边轮,以兽面纹为主,间有一定数量的莲花纹瓦当及少量的忍冬纹瓦当。筒瓦上发现的大量刻划纹及文字瓦当说明,高句丽时期已 有专门的官吏负责王城的修筑与建设,“小兄”文字瓦的多次发现可进一步证实文献中高句丽官职的有关记载,不同种类、制作工艺的建筑构件可客观地反映出高句丽的建筑工艺,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达到了较高水平。

丸都山城内的建筑依地形而建,整座山城以宫殿址为核心,以七处城门为防御重点,充分体现出山城王都和军事守备城的布局特色,创立了高句丽山城布局的新模式。根据调查结果,丸都山城内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宫殿址周边及重要门址附近,其他区域并未发现大型的建筑群。这一方面反映出尽管丸都山城曾两次作为王都使用,但其主要功能仍以军事防御为主;另一方面说明山城宫殿址应具有王宫与衙署的双重功能。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腹内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城址防御坚固,城内却宽敞自如,达到了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东北亚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城址之一。

丸都山城

国内城古城墙遗址

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北有禹山,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

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北有禹山,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

上一篇:洞沟古墓群
下一篇:灵光塔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