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部立国之地
“大大乌拉街,小小吉林城”,听到这在吉林市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往往让初次来到吉林市的人颇为不解。其实,乌拉街并不是一条街,在江城吉林的西北方向距离市区大约30千米处,有一个小镇乌拉古都——乌拉街。它的全称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原名布特海乌拉。“布特海”是满语渔猎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东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乌拉,后有吉林。因为乌拉街比吉林市建成早,又名大乌拉,将吉林市叫小乌拉。
“大大乌拉街,小小吉林城”,听到这在吉林市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往往让初次来到吉林市的人颇为不解。其实,乌拉街并不是一条街,在江城吉林的西北方向距离市区大约30千米处,有一个小镇乌拉古都——乌拉街。它的全称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原名布特海乌拉。“布特海”是满语渔猎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东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乌拉,后有吉林。因为乌拉街比吉林市建成早,又名大乌拉,将吉林市叫小乌拉。
现在的乌拉街
从这张照片上看,乌拉街已经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市镇,街上的车辆,两边的楼房,已经没法看出当年作为乌拉故国的痕迹。然而,在小巷子里,当年的遗迹依然能告诉人们乌拉街的往事。
从这张照片上看,乌拉街已经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市镇,街上的车辆,两边的楼房,已经没法看出当年作为乌拉故国的痕迹。然而,在小巷子里,当年的遗迹依然能告诉人们乌拉街的往事。
【乌拉街的历史】
乌拉街自古即有人类活动,早在3000多年前,西团山文化主人濊貊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留下众多古遗址。
乌拉街满族文化村
维修中的萨府
萨府采取南北向轴线控制,左右对称布局,具有典型的满族风格,是早期清代满族民居的典型代表。
萨府采取南北向轴线控制,左右对称布局,具有典型的满族风格,是早期清代满族民居的典型代表。
到了汉代,元丰三年(公元前108),汉武帝“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乌拉街属玄菟郡。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乌拉街成为“挹娄、勿吉、扶余、高句丽的相互角逐之地”。隋唐之际,乌拉街隶属于粟末靺鞨。辽金时期,金主海陵王“下令在今古城北旧街修建城池称‘乌拉洪尼勒城’”。女真语“乌拉”为沿江之意,“洪尼勒”为要塞之意,“乌拉洪尼勒城”即沿江要塞城之意。从此,乌拉之名始见于史。
明初,对女真族实行羁縻政策,在东北各地设立卫所。永乐四年(1406),“置兀剌、伊尔库鲁、托漠、斐森四卫”。第二年,海西女真部族首领纳齐布禄以兀剌卫为基础在洪尼勒城建都称王,建扈伦国。从明孝宗时起,扈伦国内部变乱不断,各部纷纷脱离,扈伦国逐步解体,致使洪尼勒城满目疮痍、残破不堪。扈伦国第七代首领布颜励精图治,他以洪尼勒城为基地,着手经略乌拉诸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明嘉靖四十年(1561)布颜“尽收乌拉诸部,率众于乌拉洪尼处筑城称王”,国号乌拉(也称兀喇)。
乌拉国传至布占泰时达鼎盛时期。布占泰极力推行富国强兵之策,开疆拓土,“然其战时,东海三部且为所属,则直讫海滨矣”。也就是说其疆域已扩大到兴凯湖之南,东海之滨。在布颜建国之时,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则以今辽宁省新宾县为基地,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占据东北广大领土。努尔哈赤对布占泰势力的发展深感不安,不断派人打入乌拉国各部进行策反。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 军进攻乌拉,布占泰率兵三万赴富尔哈城(今乌拉街富尔哈古城)迎战。结果,努尔哈赤“取其都城,尽得其国,在都城安营……驻跸十日,悉还其妻仆从,编户万家。其杀俘分给众军,乃班师”。布占泰战败,只身逃往叶赫,乌拉国灭亡。随着古城的陷落,古城内的建筑亦被焚毁,古城被废弃。
清代的乌拉街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乌拉协领衙门”所在地。顺治十四年(1657),清在乌拉地方设置“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隶属清内务府,专事打牲采贡。“打牲总管衙门”最初设于乌拉古城。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江水泛滥,浸涝房间,经总管穆克登报请迁移城垣,修理衙署,以免浸淹塌陷”。经康熙批复,乌拉总管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迁移在旧城迤东高埠向阳之地,修造城垣一座”(今乌拉街镇)。重建新城后的打牲乌拉总管衙署位于新城东部(今乌拉街镇东侧农机站所在地)。乾隆五年(1740),为了战时组织披甲出征及协助打牲和维持打牲区域内的治安,清政府在乌拉街镇内又设立了“乌拉协领衙
后府现存的建筑
后府主体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大门朝东。朱门高阁,正门外高悬“坐镇雍容”一匾。院内建有花园、假山和私塾等处所,所有的建筑均配有精雕细刻的优美图案,装饰也极尽奢华,在建筑上甚至还使用着御用的龙形标记。现今走进后府,只剩下了正房和西厢房,屋顶、墙壁多处已经是断壁残垣,房顶的瓦片都烂掉了。署”。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乌拉“两衙”正式合并,改称“乌拉旗务承办处”。
后府主体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大门朝东。朱门高阁,正门外高悬“坐镇雍容”一匾。院内建有花园、假山和私塾等处所,所有的建筑均配有精雕细刻的优美图案,装饰也极尽奢华,在建筑上甚至还使用着御用的龙形标记。现今走进后府,只剩下了正房和西厢房,屋顶、墙壁多处已经是断壁残垣,房顶的瓦片都烂掉了。署”。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乌拉“两衙”正式合并,改称“乌拉旗务承办处”。
【乌拉街的文化遗存】
乌拉街的悠久历史既为乌拉街增添了几分神秘,也为乌拉街留下了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乌拉街现遗存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分布众多、种类丰富的古遗址、古城池、古建筑等。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乌拉街镇的“三府”。
“三府”是后人对位于该镇三座清代官员私邸的统称,包括后人简称的“萨府”、“后府”、“魁府”;其中萨府、后府分别为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13任和第31任总管的私邸,魁府曾是当年张家口都统王魁福衣锦还乡时的私邸。萨府位于乌拉街镇东南隅(现文化路永吉三中院内),后府位于乌 拉街镇东北隅,魁府位于乌拉街镇大十字街东约250米、现乌拉街镇政府西侧。
唯一保存完整的魁府
乌拉街上的清真寺
乌拉街清真寺是吉林地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坐西朝东,大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阁楼,青砖青瓦,北廊5间,南廊3间,对厅3间。正殿悬挂一匾额,上书“德维教化”,是当年居住在乌拉街古城的回族人集资兴建的。
乌拉街清真寺是吉林地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坐西朝东,大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阁楼,青砖青瓦,北廊5间,南廊3间,对厅3间。正殿悬挂一匾额,上书“德维教化”,是当年居住在乌拉街古城的回族人集资兴建的。
据史料记载,萨府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为清代初期满族民居的代表。后府建于光绪六年(1880),光绪十年竣工;为清代标准的二进四合院形式,长97米、宽49米,院内还建有花园、假山和私塾等处所,在建筑上甚至还使用御用的龙形标记。魁府院落由一条纵向轴线控制,呈现为单向纵深发展的空间序列关系,而无横向跨院。
在“三府”中,萨府虽然不如魁府、后府富丽华贵,但建成时间最早,从建筑残留构件来看,雕刻精细,且风格清新,别具一格。满族一般民宅的大门多用杆式(包括光棍大门和木板大门)和房式(包括屋宇式大门和四脚落地大门),而萨府采用五开间门房且建造时间较早,可见萨府在当时的地位比较 显贵。
后府建筑,就东北少数民族民居而言,其建筑之规模,做工之考究,足可称为满族民居之精品。吉林满族早期民居布局多为三合院,而后府则为二进四合院,且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及装饰独具一格,在吉林满族民居建筑中实属罕见。其建筑既有地域民族的显著特征、有北方民居特色,又融合了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点,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形态。
魁府为两进四合院,建筑风格比较朴素,尤其是封火山墙及门房,极具地方色彩。魁府的雕刻也是其一大特点,雀替、隔墩雕刻精美,尺寸硕大,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墀头、戗檐及砖雕虽然大部分被损毁,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湛技艺。魁府是乌拉街乃至吉林市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极少数清代民居之一。
乌拉古城城垣
古城规模较大,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分筑内、中、外三道城垣。内城略呈梯形,周长786米,中央有大型建筑台基;中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531.4米,外壁陡峭,内壁斜缓;外城也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各道城墙的城外均有护城河。城墙均系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为6~10厘米之间,夯层明显,有排列有序的柱洞痕,中城北墙东段还发现用土坯垒砌的城墙。
古城规模较大,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分筑内、中、外三道城垣。内城略呈梯形,周长786米,中央有大型建筑台基;中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531.4米,外壁陡峭,内壁斜缓;外城也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各道城墙的城外均有护城河。城墙均系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为6~10厘米之间,夯层明显,有排列有序的柱洞痕,中城北墙东段还发现用土坯垒砌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