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故里,格格之乡
叶赫古城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王城。叶赫部原系明初塔鲁木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二月,居于呼兰河畔。宣德二年(1427)南迁至开原城东北镇北关外,在叶赫勒河涯建城而居,遂称叶赫。
叶赫古城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王城。叶赫部原系明初塔鲁木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二月,居于呼兰河畔。宣德二年(1427)南迁至开原城东北镇北关外,在叶赫勒河涯建城而居,遂称叶赫。
叶赫古城远眺
叶赫强盛时,“地广兵强称大国”,有十五部,十二大姓,二十八座城寨。王城有东、西二城和商监府城。三城均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西部老爷庙村附近,“相距里许”,呈三角形分布。东城与西城隔叶赫河相望,商监府城位于东城之南。古城均依山傍水,共扼女真诸部通往开原马市的山间通道。叶赫王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的祖籍地,在史学界较有影响。
古城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位于今梨树县叶赫乡叶赫村西屯西南寇河(古称叶赫河)左岸一高岗上,城址保存完整;总长900米,东面设一门,现存一宽18米的缺口。 西面亦有城门,现存上宽15米、下宽仅可容身的豁口。外两侧有瓮城,残墙各长20米。城内台基、遗迹较多,与东南墙外的土台相对,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圆形土台,当地人称之为烽火台。城中部地势偏高,有一长方形建筑遗址,推断为部落首领之居所。纵观全城结构严谨,防御设施齐全,当为应对战争而建。
叶赫镇的仿古城门
西城位于叶赫乡张家村大窝堡屯东南,其南300米为寇河,建于一山丘上,依山势而筑,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发现三座城门,中部有一东西隔墙,长150米,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外城形状不甚规则,城墙依山势建于内城之东与北,经城西之开阔地沿山路向南延伸150米。此城建筑于山上,中分内外,依山傍河,易守难攻。《清史稿·地理三》载:“省西偏南二百八十里,渤海长岭府地。明初,塔山、雅哈河、伊效、拉克山、发河等卫。后居扈伦族之叶赫。”当在今伊通、辽源、梨树一带。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军讨伐叶赫首领布寨、纳林布禄,“发威远堡,行三十里至叶赫属酋落罗寨”、“又行三十里至城下”(《清史稿·列传十》)。按落罗寨即今莲花街,去叶赫四十里。“布寨弃西城,奔纳林布禄,并兵以拒,其众与明军夹道持”。所谓“叶赫城下”即西城;布寨“弃西城”所奔的,就是东城。
商监府城,又称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亦称捏尼哈或捏哈所建。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孙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所居。因靠近镇北关,故明人称其为“北关”。为远居松花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至开原马市榷场提供驿馆和 中介。从中“获居停主人”之利,故称商监府城。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有两重城垣,周长640米,在西墙北部辟一南门。外城沿山脊修筑,周长1800米,城内地表轮制泥质灰陶和缸胎釉陶及明代青花、五彩瓷器残片、铁箭头、铁刀等遗物。
叶赫古城建城时间为明代中晚期。其具体修筑年代,据有关史料记载,不会早于1549年。叶赫城建城450余年来,历经战火,备受创伤,人祸天灾,使它千疮百孔,仅见诸记载的就有两次浩劫:一为明万历十六年总兵李成梁率重兵围攻该城;一为努尔哈赤在统一部族的战争中于明万历四十七年间(1619)灭叶赫部,叶赫城自然是众矢之的,在劫难逃了。
数百年后,临城望远,但见寇河流水依旧,于是倏然顿悟:浩瀚历史原只不过于股掌之中耳。正所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系之!
林木丛中的叶赫城
冬季的叶赫古城城垣
叶赫古城五角亭
叶赫影视城
1994年,在转山湖东城山上仿古复建的叶赫那拉城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1995年由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长春电影制片厂,梨树县人民政府联合录制的28集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在叶赫那拉城完成,因而这里又被人称为叶赫影视城。
1994年,在转山湖东城山上仿古复建的叶赫那拉城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1995年由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长春电影制片厂,梨树县人民政府联合录制的28集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在叶赫那拉城完成,因而这里又被人称为叶赫影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