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青海民族风情】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土族和撒拉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6.98%。其中,5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为262.06万。青海各族人民聚居在一起,在相互交融与影响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他们恪守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以丰富自己。
各地土族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族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为“土人”、“土民”。新中国成立...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我国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
关于六月会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一就是唐蕃结盟说。据史料记载,安多是唐代唐军和吐蕃军队交战的主战场。后来在多方努力之下,交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结为盟友。激动的士兵们在达加、赤嘎等地修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白塔。达加的守卫者玉察于当年的六月十六到二十五日,按照藏族习惯向神灵叩拜并隆重举行了嘎日翘(即白祭,祭品为果、面、糖、酸...
纳顿会又被称为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其活动范围达方圆数十里,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胜过春节。纳顿,土族语译音,是“娱乐和玩耍”的意思。纳顿节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主要分布在民和县的官亭镇、中川乡、峡口乡、杏儿乡、甘沟乡、前...
源于尖扎的藏族传统比箭,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变迁,发展成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富有娱乐性质的民间竞技赛事。在尖扎人民炽热的爱恋中,古老的木箭折射出民族民间文化的绚丽多彩,张扬和升华着独特而神奇的五彩神箭。五色的组合融汇成尖扎儿女的意念,神箭的赞颂彰显着藏族群众对古老木箭的虔诚祝福。 绿色代...
七里寺,位于民和县境内古鄯镇以西的小积石山山麓。这里有一处泉水,味道独特而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药水泉”。人们有时用“药水泉”来代称此处的人文景观和天然胜景,当地人要来这里游玩,常说是“浪泉走”。七里寺就在距这里以东几里外的地方,只因为周围再无别的标志性建筑物,人们又将这一带地方统称为“七里寺”。